正文

忍而后发方可成功

度心术与韬晦术全集 作者:公隋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大意

如果在树林里藏一棵树,无论藏在什么地方人们都将视若无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两样。同理,若是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而且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明显的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

实例

耐心等特,该出手时才出手

在各朝各代的奸相中,如若比影响的话,严嵩肯定名列前茅。在他当政的二十多年里,“无他才略,唯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与昏庸的明世宗嘉靖帝“竟能鱼水”。严嵩之所以当政长达二十余年,与嘉靖帝的昏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明世宗即位时年仅15岁,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加之不学无术,在位45年,竟有二十多年住在西苑,从来不回宫处理朝政。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奸臣有机可乘。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朝代,昏君之下必有奸臣,这已成了一条铁一般的规律。

尽管严嵩入阁时已年过六十,老朽糊涂。但其子严世善却奸猾机灵。他晓畅时务,精通国典,颇能迎合皇帝。故当时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说。在严嵩当政的二十多年里,朝中官员谁升谁降,全凭贿赂财物的多少。所以很多忠臣都被严嵩父子加害致死。为了反对严嵩弊政,不少爱国志士为此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也有不少志士因此献出了生命。在对严嵩的斗争中,徐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阶在起初始终模棱两可,没有引起严嵩的戒心,处理朝政既光明正大又善施权术。应该说,在官场角逐中既能韬光养晦,又会出奇制胜,是一位弹性很强的有谋略的政治家。他的圆滑被刚直的海瑞批评为“甘草国老”。虽然他“调事随和”,但仍与严嵩积怨日深。在形势对徐阶尚不利时,徐阶一方面对皇帝更加恭谨,“以冀上伶而宽之”;另一方面,对严嵩“阳柔附之,而阴倾之”,虽内藏仇恨,表面上却做出与严嵩“同心”之姿态。为了打消严嵩的猜忌,徐阶甚至不惜将其长子之女婚许配给严世蕃之子。

千等万等机会终于出现了。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嘉靖皇帝居住近21年的西苑永寿宫付之一炬。大火过后,皇帝暂住潮湿的玉熙殿。工部尚书雷礼提出水寿官“王气攸钟”,宜及时修复;而众公卿却主张迁回大内,这样既省钱又可恢复朝政。皇帝问严嵩的意见。严高提出皇帝应暂住南宫——这是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虏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的地方。嘉靖皇帝当然不愿意住在这样一个“不吉利”的地方。严嵩因这个建议导致他失宠于嘉靖皇帝并最终垮台。

徐阶觅得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当然不会让它轻易溜走。所以他表现出十分忠诚的样子,提出尽快修复永寿宫,并拿出了具体规划。次年3月,工程如期竣工,皇帝喜不自禁,从此将赏识和厚望的目光转移到徐阶身上。

为了防止严嵩死灰复燃,徐阶还利用皇帝信奉道教的特点,设法表明罢黜严嵩是神仙玉帝的旨意。他把来自山东的道士蓝道行推荐入西苑,为皇帝预告吉凶祸福。不久,便借助伪造的乩语,使严嵩被罢官,严世番被斩。

简评

明世宗是诸多昏庸帝王中很特殊的一个,尽管他信奉道教,上朝的时候比不上朝的时候少,但他却从未放弃过手中的权力。徐阶夹在明世宗和严嵩两个同样多疑的人中间,日子自然不会顺风顺水,既要让皇上满意,又要让严嵩能够容忍,这几乎是没人能做到的事。而徐阶利用自己的权谋之术,多年周旋于严嵩、皇帝及其他大臣之间,既保全了自己,又在机会来临之际给严嵩致命一击,让严嵩永无翻身之时。

徐阶清除严嵩的过程中,可谓将隐匿之能发挥到极致,甚至不惜将孙女许配给严世蕃之子。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大可学习一下徐阶的“隐功”,让自己工作得更顺利,活得更自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