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生于1874年3月26日的圣弗朗西斯科,11岁时丧父,而随母亲迁至马萨诸塞州,并由其母抚养成人。1897年秋,弗罗斯特入哈佛大学,以便成为中学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但不到两年因肺病中断学业,从事养鸡。他曾当过新英格兰州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继承传统,满足于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他喜欢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气平缓、冷静,采用人们熟悉的韵律。他留下了许多好的诗歌作品,如诗集《山间》(1916年)、《新罕布什尔》(1923年)、《西去的溪流》(1928年)、《又一片牧场》(1936年)、《林间空地》(1962年)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1945年)、《慈悲的假面具》(1947年)。1963年1月29日,弗罗斯特在波士顿去世。
遇上大家,开启了写诗生涯
1912年,罗伯特·弗罗斯特来到了英国时,当时他已经38岁了。初到该地,他手里并没有多余的闲钱,更不敢奢望出一本自己写的书了。后来情况渐渐好转了,便考虑着写点东西,写完后投给一些杂志,可是运气不好,接到稿费的情况十分的少,当时也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位中年文学爱好者,所以只是写写。但他在英国呆的那段时间里,陆陆续续的写作已经可以出三本诗集了。
和法兰克·福林特相见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当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已经知道法兰克·福林特是早期的意象派诗人和翻译家,且在当时很有名气,他们在蒙罗刚开的诗屋书店碰面,罗伯特·弗罗斯特一进门,他就问:“美国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的。你怎么晓得?”他说:“看你穿的鞋子。”他说:“写诗吗?”罗伯特·弗罗斯特:“灵感来了就写。”然后他说:“你该知道你的同胞庞德吧。”罗伯特·弗罗斯特:“没听过这号人物。”罗伯特·弗罗斯特确实不知道庞德这个人。因为罗伯特·弗罗斯特当时只浏览文学杂志,并不留意文坛的动态。所以法兰克·福林特便说:“我帮你引见引见。”后来在他的牵线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还真接到庞德的卡片,可是由于当时很忙,罗伯特·弗罗斯特便把卡片搁在一旁,两三个月也没有去理它。
其实,罗伯特·弗罗斯特不是很常用卡片,也许是忘了,所以也就没有主动去找。后来在无意中他遇到了庞德,那是在接到卡片以后三四个月了,他当时写了一本诗集,名字叫《男孩的志向》,已经交给出版商出版了。庞德读完书后,立即写了评论发表在美国的芝加哥报纸上,后来英国的书评紧跟着出来。弗罗斯特猜想在英国评论这本书的人,大多不知道这本书在芝加哥已经有人评过了,但是,庞德的评论对于刚出道的弗罗斯特有些帮助。他一直对这段“庞德奇遇记”感到奇怪。
后来,罗伯特·弗罗斯特离开伦敦,举家搬迁,前往西南部格洛斯特夏的农庄,这样就远离了城市里的喧嚣。罗伯特·弗罗斯特自成一体,本能地拒绝属于任何流派,开始认真写诗了。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讨厌史蒂文斯的论调,说什么要从模仿中学习别人,然后超越自己,觉得那对美国教育的危害比什么都大。可是当时的人们却认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和别人的有些地方相近,比方说你读罗宾逊或史蒂文斯的作品。后来,罗伯特·弗罗斯特遇到了史蒂文斯,两人就这一问题争执不下,后来,虽然他们是朋友,却距离遥远。
弗罗斯特读很多诗,几乎各种风格的诗他全部都读。选集是他的一个出发点。弗罗斯特有个习惯,当找到一个崇拜的作家时,就想他一定还会有许多好作品,于是坚持继续找下去,结果只发现一两篇……弗罗斯特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他不像从前那些在德国受教育的人。弗罗斯特甚至讨厌他们的观念,说什么应该读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虽然他有时候也这样做,可是有时候弗罗斯特也只是到处看看,体会各种人的观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