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托宾于1918年3月5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35年秋,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顺利毕业。二战爆发后,托宾以经济专家身份在政府任职,先后在物价管理署、战时生产局工作。“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托宾离开部队返回哈佛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以一篇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和统计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他前往耶鲁大学任教,从1955到1965年,托宾担任柯立芝基金会主席职务,并积极帮助许多年轻的经济学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1981年还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莘莘学子,在哈佛接受名师指点
托宾在一个大学城边出生,后来就读于大学城边的附属中学。托宾的同窗好友大多数是大学教授或员工的子弟。托宾从小喜欢新闻记者的工作,他的父亲也从事着这个职业,6岁时,托宾就自行动手编制报纸。托宾也曾想过念法律,因为托宾喜欢争辩讨论,而且托宾在十多岁时就对政治着迷。对于经济学,他只是知道大学里有这门课,但究竟内容是什么,则一无所知。当然,有关经济的课题,经常会出现在中学的历史课与公民课里。因此托宾认为经济学将会是日后自己在大学所选修的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可能是修习法律课程前先修的部分课程吧。
托宾快乐地成长着,也一直认定自己会在家乡上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就在打算前往注册的前一个月,托宾获得哈佛大学提供的柯南特奖学金。托宾的父亲在《纽约时报》上看到,当时哈佛的校长柯南特,提供中西部五个州每州两名的新生奖学金,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扩大哈佛学生在各个州和各社会阶层上的涵盖面。反正申请一下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托宾就接受父亲的建议提出了申请。事实上,伊利诺斯大学附属高中也并未为托宾通过哈佛奖学金考试而刻意做任何准备。附属中学每年毕业的学生大约是三十到三十五人,可还没有人获得过此奖,在托宾打破这个局面后,又有多人获得全国性的奖学金。
1935年9月,托宾第一次离开父母,乘火车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四年后本科毕业,接着的两年托宾又在哈佛上研究生。哈佛的这6年的生活经历,对托宾一生来说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与他同窗的是一些有着不同背景、兴趣和才能的青年。他们后来也有许多是在经济学领域造诣高深的教授,有些在以后的年代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袖。
当时,哈佛已经是北美超一流水准的经济学研究中心了,能够与之竞争的只有哥伦比亚大学及芝加哥大学。教授不管是资深还是资浅,都属一流之选。托宾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遇到了两位经济学界重要人物,一位是里昂锡夫,当时已任教职;另一位是萨缪尔森,他是担任初级研究员的研究生,毋需正式修课。在20世纪30年代,哈佛资深教授阵容中,还有一位高人-熊彼特,他可是诺贝尔奖的必然人选,汉森、钱伯霖以及哈伯勒也各有建树。哈佛大学吸引了资质相当优秀的研究生,而这批杰出的学生未来继续从事学术生涯,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初到哈佛时,托宾想主修社会科学中的一科或是数学。到大一结束后,托宾已偏向主修经济学,可是还没有修过任何有关经济学的课程。因为在当时,即使是经济学原理那种入门课程,也被视太过艰深而不适合对大一的学生开放。因此,在大二,即托宾18岁那年,才开始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老师波拉德是专攻劳动经济学的学者。
波拉德不仅教授课程,同时也是托宾的导师。哈佛大学的学生,除了修习四门课之外,还要和导师定期会面,而且经常是一对一的性质。一般来说,导师是与学生住处邻近的教授或研究所的,导师制并不是为学生分级,基本上是参考牛津与剑桥的在家指导学习制度。波拉德当时建议,讨论课题以“一本来自英格兰的新书”为基础。因为他刚从英国回来,知道该书在正式出版之前,已经引起很大的震动,因此推断该书势将成为一本重要的经济学着作。也确实如此,那本书正是在1963年出版、由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波拉德并不拘泥于学术成规,他毫不在意托宾当时只不过刚修习完经济学原理。所以托宾开始阅读,并且一路和波拉德讨论念过的章节,从初次接触《通论》开始,托宾就被经济学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