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五,皇帝下诏任命沈攸之为辅国将军,秉持符节,接任殷孝祖的前线总指挥之职。
仅仅时隔一天,沈攸之推让掉的这顶官帽就像飞盘一样绕了一圈又飞回来了。
三月中旬,邓琬派遣老将军刘胡率步兵三万、骑兵二千进驻鹊尾,取代陶亮指挥前线。
三月二十五日,沈攸之率领各军将赭圻团团围困。城中军粮告罄,薛常宝向刘胡求救。刘胡命人将船翻覆,把米袋绑在船腹下的浮木上面,让船顺流而下,飘向赭圻。
沈攸之看见江面上的那些"翻船",心中暗笑,命人截取船只,果然缴获了大量粮食。
三月二十九日,刘胡不得不亲率军队一万人,背负米袋穿越丛林,一路披荆斩棘,向赭圻急行军。次日清晨,补给队刚刚到达赭圻城下,沈攸之大军忽然杀出。刘胡仓促应战。
然而,经过一夜急行军的军队此刻已是人困马乏,战斗力大为削弱,很快溃不成军,抛弃粮食器甲沿山麓而逃。军队死伤殆尽,刘胡负伤逃回军营。
四月初四,绝粮多日的薛常宝在绝望中拼死突围,只身逃回刘胡军营。沈攸之杀进赭圻城,早已饿得两眼发黑的数千名士兵乖乖投降。
同日,建安王刘休仁从虎槛进驻赭圻。
邓琬眼见刘胡与沈攸之对阵日久却无法取胜,不得不再易主帅,派遣袁督导前线军事。
这个袁就是当年曾经以一句话赞美刘子业而飞黄腾达的人。
六月十八日,袁率军舰一千艘,士兵二万,浩浩荡荡开赴鹊尾。
援军来到,前线将士精神为之一振。
然而没过几天,所有人都沮丧不已。
因为邓琬派来的不是一个军事统帅,而是一个风花雪月的诗人。
偌大一座军营,唯一一个不穿军服的人就是这个统帅--袁。
他每天闭口不谈军事,而是在大帐中吟诗作赋。将领们来讨教战术,他却和他们大谈儒家哲学,把原本士气高昂的将军们浇了个透心凉。就连老将军刘胡跟他探讨战略,他也是简单敷衍几句。刘胡跟他说了半天,却只换来几句废话,把刘胡气得七窍生烟。
袁顗曾听到路上行人传言说建康米贵,一斗卖到数百钱,就喜不自禁,告诉部下说不必进军了,建康很快便会自行崩溃。
邓琬派一个这样的人来替他打江山,就注定了他的败局。
七月中旬,沈攸之采纳部将张兴世的计策,让他率领一支精兵溯江而上,悄悄占据了袁军营的上游钱溪(今安徽贵池市东北),切断了邓琬与袁之间的补给线。袁屡次下令刘胡袭取钱溪,刘胡却消极避战,最后干脆骗取了两万军队弃袁而去。袁见军中粮草将尽,又无从补给,随后也弃营而逃。
七月二十五日,建安王刘休仁率众进入袁军营,十万名守军全部投降。
是日晚,袁在逃亡途中被左右所杀,手下提着他的人头飞奔浔阳向邓琬邀功请赏。
邓琬听说刘胡率众出走,而十万军队不战而降,知道大势已去,顿时惶恐无措。
与此同时,吏部尚书张悦也知道浔阳的末日到了,他必须为自己找一条退路。
要保住自己的头,就必须先砍下某个人的头。张悦很快做出了决定,于是声称染病、卧床不起,命人去邀请邓琬来府中议事,然后派十几名刀斧手埋伏在帐后,对他们说:"一听到我说上酒,马上把他干掉!"
邓琬来到后,张悦说:"你第一个站出来拥立晋安王,现在形势如此紧迫,你有什么办法?"
邓琬垂着头想了想,说:"只能杀了晋安王,封存府库,向朝廷谢罪。"
张悦说:"今日宁可出卖殿下自求活命吗?"
邓琬无语。
张悦忽然大喊一声:"来人啊!给邓大人上酒!"
邓琬蓦然听见这一声喊,下意识感到不妙。可当他抬起头来时,张悦儿子张洵手中的利剑已经挥到他的眼前。
邓琬来不及发出叫喊,头颅就飞了出去。
张悦随后捕杀了邓琬的儿子,宣布"邓琬谋反,已经伏诛!",即刻提着邓琬的头颅顺江而下,向建安王刘休仁请降。
数日后,沈攸之大军进入浔阳,斩杀了晋安王刘子勋,把头送到了建康。
刘子勋死时年仅十一岁。
自始至终,这都是一个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孩子。
九月初九,朝廷宣布解除戒严,大赦天下。
九月十六日,各路叛乱相继平定。刘胡逃到石城(今湖北钟祥市),被捕杀。
数日后,邵陵王刘子元、安陆王刘子绥、临海王刘子顼皆被赐死。
这一群孩子中,没有一个超过十一岁。
杀完了这些参与叛乱的小王爷,皇帝刘彧松了一口气,觉得天下总算太平了。
建安王刘休仁从浔阳回到建康,发现刘子勋的一大群弟弟们还在阳光底下活蹦乱跳,轻轻地皱了一下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