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的本色大都纯真而美好,教育的本质功能就…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作者:钟琴


孩子们的品格问题究竟应由谁来负责?

毫无疑问,问题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板子应当打在社会身上、打在教育者身上。应试教育使得课堂上,老师的教育着眼点是更多、更快、更准地完成知识的传递;家庭中,父母培养的关注点是更高、更稳、更优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和孩子之间必要的生命对话、人生价值探索被忽略、被遗忘,孩子们的人格培养也就此被耽搁,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们种种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而孩子呢,他们在人生、人性、价值观等问题上的思考是被动、消极甚至无知的吗?事实完全相反。

因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功能,加之我又是高中语文老师,所以我就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教材文本,真切了解到孩子对人性、对生命的探寻和感悟。……

征得学生同意,每周我都会挤时间给他们朗读几篇精选的微型小说或散文。有时因课时紧,不得已取消时,学生会抗议:“老师,你忘了‘熏’我们了吧?”

我用来“薰”学生的,大多是有关人世间的人情挚爱或励志内容。对此,我曾有过顾虑:按我的审美所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他们会不会认为是正统说教,甚至会感到矫情?而一年下来,真实的情况是:反感的孩子有,极个别;更多的是接受和欢迎。班上的男生赫赫,平日散漫不羁,耳朵上穿好几个孔,时不时会戴上亮眼的耳钉突然在你的眼前晃,还笑嘻嘻的。就是这么个孩子,居然会跟我说:“老师,下次让我读一篇吧,我选的这篇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震撼。”他选的是一篇关于人生励志的散文,他读得很用情,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

类似情况的多次出现让我明白了:孩子们其实非常期待成人给他们指导人生,他们干涸的内心亟待滋养。多数情况下,我们理所当然地把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经典教育原则用于知识传授上。而忽略了这一规律在孩子们品格教育引导上的适用。当成长到一定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对生命的质量和意义出现“愤悱”状态。——宋代朱熹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此时,也正是我们给予“启发”的必要教育时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