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愤情绪使梁超对“好学生”的头衔失去兴致,随后几天不上学,无心听课,期末考试成绩下降了30多名,老师当众表示对这名曾经的优秀生不理解甚至失望,随后找到梁超的父母反映梁超的变化。梁超痛苦于老师与父母的不解,更反感老师的做法,随后开始与老师对立,最终成为老师、父母及同学心目中的差生。“初升高”时,他没有考入重点高中。
我问:“为什么你在被欺负的时候不告诉父母或老师?”梁超说:“老师知道了,可能找学校处理那几个学生,我只会更遭殃;告诉我的父母,他们处理不好,我会得到报复。”
梁超被同伴伤害而无处申诉,被老师和父母误解、否定又无法澄清,一心上重点却事与愿违。懊恼、愤怒、不甘心、自负纠结在一起,伴随他到了高中。高二时,梁超开始平静下来:“我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来弥补自己成长过程的缺失,同时要向曾经的初中老师和同学证明自己。”他2009年参加高考,500多分,在“一本”线边缘。梁超不甘心,作出复读、重考的选择。然而,真正到了考前,曾经的内心纠结再次被考前焦虑引发出来,激烈的矛盾冲突让他坐卧不安。
我让他寻找长期以来评价自我价值的习惯性标准是什么,第二天我们讨论。这是一个聪明、颇有悟性的大男孩,他侃侃道来,我多用“是的”、“很好”、“再想想”回应。结束的时候,他非常兴奋:“老师,我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内心袒露得这么多,没想到,高考前,我终于弄明白了自己长期以来的问题,真的轻松了很多。”班主任马老师告诉我:“梁超最近的状态不错!”
其实,我在听梁超述说的时候,心里很难过:如果初二时,老师和父母能取得梁超的信任,耐心倾听孩子的委屈,给以有效的指导,梁超就不会走那么一段弯路了。而梁超的父母至今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宝贝儿子当年变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