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和企业之间本来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利益交换关系——生意关系。无论企业强调怎样的“文化”,无非是想用一些漂亮的概念来掩饰这种利益关系,但本质不会有变化。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生意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利益交换;第二,增值。
职场只需要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绝对理性、平等交易。
某著名计算机公司裁员后,我和他们的人力资源总监聊起一位在该企业做了七八年而这次被裁掉的人。他讲,企业的业务调整,确实不需要这些岗位的人了。现在裁掉他,是对他好,因为他还可以去找工作。如果再过几年,他一点职场竞争能力都没有了,再裁掉他,岂不是更惨?
你能接受这位人力资源总监说“裁员是对员工好”的观点吗?我要是告诉你这个企业的名字,你还会愿意去为他们工作吗?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家企业上过“最佳雇主”榜的(可见这个最佳雇主榜怎么样)。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虽然他们裁员,但仍然是不错的企业。首先,从该企业出来的人找工作都不难,包括被裁掉的员工;其次,讲规矩,该补偿多少钱一分都不含糊,不会想方设法算计你。
如果你不愿意去为这样的企业工作,说明你还不是个合格的职场生意人,因为你被一种叫做“感情”的东西迷惑了。就像那位写了“XX不是我的家”的朋友,他的文笔很好,很感人,可是,他为什么要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呢?企业可曾给过他什么承诺,说是像对待家里人那样对待他了吗?你和企业之间本来只是生意关系而已,你用能力和态度去交换名、利、义,合适就做,不合适就不做。在你和企业的契约当中,比如说查查你们的劳动合同,或者公司明示的其他什么规则,有没有说公司要求你投入感情,并且为你的感情支付回报呢?如果没有,那么,你投入的感情就不是职场交易的一部分,企业当然也不会为你的感情给予报酬。
你投入的东西没有回报,所以感觉受到伤害。可是,你是“强行”投入了人家并不想要的东西,如果要求得到回报,就属于“强买强卖”的行为!
其实,员工和企业之间本来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利益交换关系——生意关系。无论企业强调怎样的“文化”,无非是想用一些漂亮的概念来掩饰这种利益关系,但本质不会有变化。
员工应该感谢企业和老板,是因为企业和老板给了你投入工作能力赚取工资、奖金、名声的机会,并且还能得到提升。
企业应该感谢员工,因为员工付出的知识、经验、技能、精力,给企业创造了利润、品牌,使企业的股价上涨。
在基本层面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生意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利益交换,企业和员工都感觉“划算”的交换;第二,增值,自己认为投资可以获得合适的回报。假如认为第一或者第二其中一项或者两项都不合适,生意终止,或者继续谈判。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题目是“谁是企业的关键员工”结果,绝大部分首席执行官(CEO)和高管认为,关键员工主要是“能够不断地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的员工”。同时,被认为最没有价值的员工是“曾经为企业创造过价值的员工”。
所以,如果你去打工,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想清楚自己期望的回报是什么。你就是去投入自己的时间,赚取工资、知识、经验、技能的,然后再用知识、经验、技能换取更多的报酬。你没必要更不应该把生意关系的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来投入感情。
在职场上,需要理性,不需要感情。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
所谓职业,就是专业加上敬业。专业,是指你符合岗位要求的能力。敬业,是指你理性地对待工作。偷懒是不理性的,过于激情也是不理性,真正有效的激情,是来源于合适的投入回报。所以,作为员工个人,你要做的是选择更适合你的投入回报的事去做。
其实,也只有生意心态才能有真正的激情。因为,第一公平,第二有得赚!
理性是生意人的特点,生意人的思维是这样的:任何尝试都愿意。结果好,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真正导致成功的因素或者因素组合,复制之,争取更大成功;结果不好,也不是一概而论,要分析导致失败的究竟是哪个驱动因素,或者是哪些驱动因素组合导致的,如何改进。还有就是,即便结果不好,其中有没有可以保留的东西?
理性思维就是要去分析:利弊、取舍、成败、得失。
生意是理性分析的、有风险的,自己和对方都知道彼此要什么,形成了契约而不是都只在心里想嘴上不说的。所以,要明契,不要默契。默契有时靠得住,有时靠不住。关键在于,靠不住的时候就出大问题;生意不一定总是能够做成的。市场有风险,职场一样。你必须首先想到失败,要么能够接受失败,要么是把所有的可能性和对策都设计清楚了,想到最坏,然后才做到最好。
只是,不知道或者不敢做“明契”的企业还很多。
职场只需要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绝对理性,平等交易。因为我们经常缺乏理性,才遇到各种困境。
职场上,谁也不比谁傻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