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
即使媒体和社会把我推向风口浪尖上,放在火上烧烤,我也只是坚持,一直到今天。对我走过的路可以用六个字来评价:自足、珍惜、感恩。我没有那么多的杞人忧天、怨声载道,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不理解和愤怒。我是改革开放的宠儿、佼佼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很珍惜这样的机遇。不管怎样,我始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不仅感恩给了我阳光雨露的少数群体,还要感恩信任我、追随我赴汤蹈火、南征北战的庞大的部下群体,同时感恩对我误解甚至诽谤、中伤、谴责的群体。
共鸣语录
让我们珍惜拥有的,用眼睛好好看世界,用生命努力创造这世界。
——[美]马克·吐温
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
——亚里士多德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论语·宪问》
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陈润《阙题》
两河官军,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
——张居正
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老舍
【引申】自足的人能够体验到生活之美;懂得珍惜的人能够抓住生活之美;学会感恩之人,可以创造生活之美。
旁敲直击
以德报怨
战国时,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魏国村民知道后,决定报复楚国。县令宋就闻讯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获得瓜的丰收。”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不久,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爱心回报
一天,一个富有爱心的面包房老板召集了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告诉他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这些饥饿的孩子一窝蜂地涌上来,他们围着篮子争夺来互不相让,谁都想抢到最大的面包。但当他们都拿到了面包后便一哄而散了,没有一个人向这位面包房老板道谢。但是有一位小姑娘却例外,她一直默默地站在一旁,等所有的孩子都拿到面包以后,才把篮子里剩下的最小的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而是微笑着向面包房老板表示感谢,并亲吻了他的手之后才回家。
第二天,面包房老板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一拥而上,那个小姑娘依然是最后一个拿到了最小的面包,她仍然微笑着向面包房老板道了谢离去。晚餐时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的银币哗啦啦地滚落出来。妈妈非常惊奇,说一定是面包房的厨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让小姑娘立刻把钱送回去。
当小姑娘捧着银币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房老板的时候,老板面露慈爱地说:“我的孩子,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你很懂事,愿你永远保持着现在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妈妈,这些钱属于你的了。”小姑娘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一杯牛奶
一个家境贫困的男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一天跑下来,他感到又累又饿。这几天他的推销很不顺利,被拒之门外已是家常便饭,他几乎有些绝望了。男孩敲开一户人家的门,恳求屋子的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的主妇,她热情地给他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请他进屋小坐。这令男孩感激万分。
若干年后,男孩经过奋斗成为一位著名医生。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医生所在的医院。医生为妇女成功地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予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冒着热气的牛奶,使他重新鼓足了对生活的信心。
当那位妇女的一家正在为她的康复而欣喜的时候,她却为昂贵的手术费暗暗发愁。出院的前一天,护士小姐微笑着递给她一张手术费单,上面只有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