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的妥协,彰显了我们的高尚;坦坦荡荡的妥协,体现了我们的英雄!
论语解读
我们在妥协中前行。尤其是作为中小企业,要靠弱势前行。弱势就是妥协的一面要无处不在。我们在成长阶段的个性是太过张扬,张扬得太过激情。悲壮到跳下汨罗江的屈原,痴迷到疯疯癫癫的李白。这都不是我严介和效仿的榜样。在妥协中前行,要柔忍,要妥协。我们的妥协,绝对不能是糊里糊涂的妥协。我们这个妥协,是明明白白的妥协,彰显了我们的高尚;我们这个妥协,是坦坦荡荡的妥协,体现了我们的英雄!
共鸣语录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之所以吸取老庄的思想是适应环境的需要,男人的妥协也要有个台阶。商人的利益,官商的脸面,在现时的语境下,妥协也许是最大的智慧。
——冯仑
中国社会最缺乏的是宽容和妥协的民主精神,最不缺乏的是毫不宽容和妥协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多的是毫不妥协和让步的斗士,少的是善于妥协敢于让步的宽宏大度的绅士。我们应该培植的就是这么一种宽容精神。
——童大涣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阿克顿
【引申】明明白白、坦坦荡荡的妥协,不仅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更是一种人们追求共同理想、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妥协,各执己见,那么利益各方肯定无法达成一致;如果私底下妥协,进行秘密交易,那么妥协出来的结果也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自然也不会成为大多数人遵守的游戏规则。
旁敲直击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出使秦国,最终让和氏璧“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这才决定动身,并且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在渑池会上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