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官场上能拒绝诱惑,就是在接近圆满

耐得住寂寞 扛得住诱惑 作者:孙虹钢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言》中的一句话。他以此告诫各级官员,要取本分之财,不贪不占。这正是一个官员面对诱惑应有的态度。

非分之财,即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本身不应该拿的钱财。船因超载而沉没,人因诱惑入歧途。在五光十色的“香饵”面前,如果让非分之财占了主导地位,就会因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而巧取豪夺,挡不住权力的诱惑而卖官鬻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而沽名钓誉,挡不住奉承的诱惑而忘乎所以,挡不住谗言的诱惑而封官许愿,挡不住美色的诱惑而寻花问柳等等。

非分之财源于人性的贪婪,源于私欲的膨胀,源于利益的诱惑。诱惑的魔力,利用的是人生的非分之财。只有弃除非分之财,党员干部才能在诱惑面前眼不红、心不乱,手不伸、腰不弯,经得住考验,顶得住歪风,才能保全共产党人的名节,散发出光彩照人、价值永驻的人格魅力。

得到非自己应得的财物,现在有些人认为是福,而实质上那是祸。人得到非分之财,不是得财,是得祸。而且积累的钱财越多,积累的祸患越大。与其那样,真不如极力坚持“勤俭”二字,终身不取一丝一毫非分之财,心中自然安然自得。

黄陆贽 (754~805年),字敬舆,祖籍浙江嘉兴。唐朝著名的贤相、政治家。黄陆贽一生清正廉洁,分外之财,分毫不取。

贞元三年(787年),陆贽母亲去世,陆贽按例守墓丁忧,要守制3 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有意巴结这位“内相”。但是陆贽说:“我母亲去世,是我私人的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仅是官场上交往才熟悉,我母亲去世与诸位毫不搭界,厚馈的奠礼我是绝对不收的,请诸位拿回去吧!”结果陆贽一无所取。

丁忧时,陆贽生活相当贫困。他为了节省开支,一直蜗居在洛阳嵩山丰乐寺里,靠着好友韦皋的按月资助,才度过治丧、营葬、守制的几道经济难关。身为宰相高官,连母亲的丧葬费用也拿不出,要靠友人接济。陆贽为官的清正廉洁,由此可见一斑。

在古人看来,人只要有一念之私,就会有非分越礼之嫌。在私念的作用下,他们就会由刚毅变得软弱,从聪明变成糊涂。人有了私念,也容易由慈善变得残忍,由纯洁变为污浊,并毁灭了自己一生的品格。因此,古人将不贪当做人生的修身信条,希望通过它让自己平安终生。

为什么一念之私这么可怕?因为无论私是大还是小,是一时还是长久,它的背后总是镌刻着“贪婪”二字。对贪婪者来说,正是一念之私打开了他们欲望、贪婪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贪婪者来说,在面对他人或公众的财产时,他们想的便是如何得到它,要用怎样的手段,才能把财物装进自己的腰包。他们的眼里没有是非,没有敬畏和胆怯。他们利用自身的权力给自己抓取财物,早已将其他一切抛在脑后。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官场中并不少见。如果以势压人是一些权势人的常用伎俩,那么“以权谋私”便是官场上常见的事实。不受管制的权力带来的便是绝对的腐败,缺少敬畏、缺少禁忌,只会让一个人放开胆子不断索取。然而,贪官的下场也是可悲的。他们成为蛀虫,成为腐败体系的一部分,最终,遭受法律的惩罚。

贪婪是万恶之源,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多么廉洁,只要有了一丝贪婪的念头,就会对不义之财伸出手,最终会让自己在贪婪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变成一个昏庸、残忍的人,丧失人牲,身败名裂。而之前的正直刚毅之气也会烟消云散。

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的人,能不断取得成绩、获得成功,顺利成长、日臻成熟。作为领导干部,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造就;在职务与能力的关系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是随着职务的提升而自然提高,官大了不等于本事大了,地位高了不等于水平也高了;在工作与成效的关系上,一个人肯干事是态度,想干事是热情,会干事是能力,干成事才是本事。 这种本事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有靠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能很好地主宰自己的欲望。挺直人生的脊梁骨,夯实智慧之基。做“官”必先做人,做人是成事之道,人品则是谋事之基;做人清白,为官能拒绝诱惑就是在接近完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