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摸鱼”一词缘何而来?据考证,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以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转向,此时乘机捕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对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很多人用此方法打入敌军内部。
正所谓“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就是说:乘着敌方内部发生混乱,利用他力量虚弱且没有主见,使他顺随于我,就像《周易》随卦象辞说的“人到夜晚,必须入室休息”一样。
“浑水摸鱼”是有一定道理并得到过实践印证的。在混浊的水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晦摇摆不定,这里就会有可乘之机。由于乱生于内而形于外,因此,设谋乱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钻进敌人营垒内部,乘机搅浑水,以便从中摸鱼。但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一方主动其把水搅混,一旦情况开始复杂起来,就可以借机行事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浑水不摸鱼,旁观者自清的理念也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当别人在你面前说某个人的坏话时,最好以微笑示之,既不得罪说坏好的人,也不参与其中。特别是在职场,这种“浑水不摸鱼”的态度是尤其要提倡的。
有一个关于误解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人攻击另一人,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因此,我们要善于思考、增长智慧。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人、事、物,若发挥大脑思考的功能,能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教训,可以为自己的人生铺下平坦之路,避免很多石头绊脚。这就要在流言和误解面前做到,浑水不摸鱼而是先思考,后行动。
生活中,特别是职场中,总是有很多人愿意做流言蜚语的传播者,那么,当人们一旦知道后,你将失掉你原有的朋友,并且永远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信任。因此,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能轻易“下水摸鱼”。
那么面对流言我们要怎样面对呢?战国时,各诸侯国经常相互攻伐。为使大家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常将太子交于对方做人质。有一年,魏国和赵国签订了和约,魏王要把儿子从京都大梁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并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去。庞葱深知魏王的脾气,耳根子软,容易偏听偏信,担心自己一走,国内那些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飞语。于是他临行前特意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吗?”“我不相信。”魏王回答说。庞葱又问:“如果第二个人也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既然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会半信半疑了。”庞葱再问:“如果第三个人也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得相信了。”接着,庞葱感慨地说:“大王,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谁都知道。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大街上有老虎的事就成真的了。我想邯郸离大梁比宫里离大街要远得多,只怕日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大王要仔细考查才行。”魏王点点头说:“寡人心中有数,你放心去吧。”于是,庞葱辞别魏王去了赵国。果然不出庞葱所料,他刚一走,诽谤他的话就不断地传到魏王耳朵里,魏王很快也相信了。到太子质押期满回宫后,魏王就不再见庞葱。对此,庞葱也心情坦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个故事中正反两个人物,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第一个就是作为流言的接受者——魏王,在我们眼中是个糊涂人,他轻信流言,失去得力助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听到“谗言”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加以分辨,即使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没有义务去传播。第二个就是作为流言的“主角”——庞葱,正因为在流言飞语未产生前,已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他虽然受到魏王不公正的待遇,却仍能以正常的情绪生活。这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头脑清楚的人。一切受到流言飞语的人,都应该向他学习,提高对流言飞语的认识。有了这两个认识,相信你就不会成为传播流言的糊涂的“摸鱼人”,也不会因为流言的中伤而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