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在沟通方面、在领导力方面有哪些问题?
你对这个人总体上怎么看?如何形容他?
当这六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后,公司(或猎头公司)会总结出一份文件,供用人部门参考,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建议。如果候选人推荐的人都是事先打了招呼的,只说优点不提缺点,那么这次沟通就不算数,还要重新换人进行调查,直到大家公正地谈到了这个人的优缺点之后,这次调查才算完成。当然,这些被调查者一般来说,都不会对候选人有过于激烈的言辞,毕竟是候选人自己推荐的人选,但是公司(或猎头公司)的本领,就是能在这些言辞里面找到这个人的优点和弱点。这种参考检查可以弥补只看档案造成的信息失真。透过上面整个招聘过程的介绍,对于惠普在招聘问题上的慎重和理性,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一家企业草率地把人招进来,发现不好再辞退这个人,这就像两个人匆匆结婚,过了没多久又离婚一样,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惠普招聘的时候,审核工作非常严格。当年我进入惠普工作的时候,从参加第一次笔试到成为惠普的一员,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费尽周折后才得以录用。所以我们认为:选人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没做好的话,后面出问题是必然的。
招聘员工要像对待婚姻一样慎重,因为不幸的婚姻带来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对公司和个人都是痛苦的。
7.优秀员工是公司的优质资产
对于优秀员工的离职,惠普有一套特定的处理办法。惠普认为,优秀的员工是企业优质的资产。当优质资产流失时,就会引起公司的高度关注。
那么谁是优秀员工呢?惠普的定义是:业绩综合考评分数在4分和5分的员工属于优秀员工。4分以上的员工的离职率被称为优秀员工离职率,这是惠普高度关注的一项人力资源指标。当优秀员工提出离职时,人力资源部必须找他/她谈话,了解离职的动机和原因,并想办法留住他/她,但是人力资源部不会强留员工,而是站在专业人士的立场上帮助员工设计未来,避免员工因一时激动做出不理性的选择。本人的一段经历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988年,中国惠普当时也像很多国内企业一样,进行“先进员工”的评选活动,每个季度各大职能部门和事业部均要评选出一名先进员工,全公司大概十几位。我在第一季度、第三季度都被评选为先进员工,并成为公司年度的先进员工,是当年惟一获得过三块奖牌的先进员工,得到了一笔奖金,一套量身定制的羊绒西装和衬衣,还有几天的假期。换句话说,我在加入中国惠普两年半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公司的认同,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惠普先进员工奖牌但是在中国惠普这样一家以销售为主的公司里,销售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我所在的市场部是向销售部提供支持服务的辅助性部门,处于一种配角的地位。尽管我在市场部的发展比较顺利,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但是内心里还是有点不甘心当配角,因为那个时候我自认为自己很能干,也很努力,所以希望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面对一个配角的角色不免有些茫然。在1989年秋天,我的上司(一个香港籍的经理)调回去工作了,本以为我能接任,但是公司让另外一位销售经理暂时兼任,因为按计划他下一年要去美国工作,言外之意,我可能还要等一年。那时正好有一家外资公司的北京代表处找到我,希望我加盟他们的公司去做销售工作,我想尝试一下。在基本谈妥之后,我就去找当时的事业部总经理陈升河向他表达去意。
我解释了想要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在市场部工作看不到很确定的发展前景,可能会影响我个人事业的发展,况且市场部是一个配角,我也想尝试着去当主角。在我说话的过程中,他一直认真地听,一言不发。这时,电话突然响了,是总裁秘书打来的,通知他到了开总裁办公会(要求各事业部总经理和各职能总监都必须参加)的时间了。这位总经理立刻让对方转告总裁:他现在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能参加总裁办公会,过后他将亲自向总裁解释。这些话当时让我非常感动。他为了挽留一个普通员工,竟然在总裁办公会与我之间做出了令我惊讶的选择。等我们谈完了以后,他马上向总裁解释了事情的缘由,并希望当时的总裁俞新昌能亲自和我谈话,然后又安排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跟我谈话,那两位高管人员都是美籍华人。在两位高管与我的谈话中,总裁谈的更多的是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愿景,希望我留下来,而人力资源部的总监则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销售工作和市场工作的发展前景。他的一番话令我真正地改变了主意。
他先问我是否还记得市场营销里的供求关系原理,我说当然记得。他继续说道,一件产品值钱与否,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看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你说对不对?我当然无法反驳他的说法。然后他问了我两组数字,第一,全中国外企中做销售的人员大约有多少?我想了想,算了算,当时中国惠普公司大概有六七十个人做销售,而1989年中国可能有上千家外资企业,推算出的销售人员至少有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第二,全中国外企中做市场营销的人员大约有多少?因为中国惠普的市场部那时候只有七八个人,而很多小的外资公司代表处市场部人员就更少,推算起来当时在华外企的市场营销人员不过数千人。他给我分析道,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入到销售大军里面去,与那几万人、几十万人去竞争;二是接着做市场营销,与那几千人竞争;如果你觉得从头开始去做销售工作更容易成功,公司尊重你的选择;如果你认为做市场营销更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公司希望你三思。这次谈话后,我选择了留在惠普。而这样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以后的思维模式,使我学会了逆向思考、换位思考,从而奠定了后来的“换个方向就是第一”、“做一个反方向游的鱼”的基本思路。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选择去做销售,可能就淹没在那几万、几十万人的销售队伍里面了,正是因为我从那以后十五年如一日地、坚定不移地做市场营销工作,用传统的“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探索,经过十五年的磨练,总算把市场营销的理论搞清楚、搞透彻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才有了今天在中国市场营销领域的地位。从那位人力资源总监的角度,他是希望保住公司优质的资产,但是他的做法不是强制我留下来,也不是用各种限制条款阻止我离开,而是让我自己说服了自己,觉得留下来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