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部第四
土胜火 土生金
在文献记载中,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动物是漱金鸟。大约公元二世纪前后,漱金鸟在帝国的西南部还很活跃。但最终它们还是完全消失了。
史书上如此描述这种可怜的鸟。它大概属于雀类,因为样子看起来和其他雀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体型略大一些。它浑身的羽毛大都是明黄色的,略带点金属的光泽,却没有金属的寒冷感,手感柔软致密。没人知道漱金鸟的叫声是什么样子的,有一种说法是,它根本就不会鸣叫。
漱金鸟经常在海上漫无目的地飞。捕捉它们难度极大。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猎鸟人尝试着在海船之间张开巨大的捕鸟网,等待它们降落。猎鸟人组建巨大的船队在海上漂泊。他们冒着惹恼海神的风险,终年忙碌,但最终能活捉漱金鸟的人,实在凤毛麟角。可猎鸟人依然不肯放弃,因为一旦成功捕捉,他们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回报。
众所周知,这种鸟的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如果天气太过阴郁,漱金鸟就会感觉烦闷不安。在枝条间急躁地跳来跳去,也不吃食,只是拼命吞咽自己的口水。这个时候,一些口水会沿着坚硬的喙粗糙的边缘渗透出来。刚接触外面的空气,就变成了细小的金屑。这些金屑比真正的黄金略重,光彩更加夺目。和真正的黄金一样,它们在加热后也会熔化,可供浇铸成型。漱金鸟因此得名。
当地人觉得这些金屑来得非常神奇,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神力的体现。他们相信,用这种金屑制作的首饰,会给佩戴者带来特殊的运气。这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这种鸟,以及它吐出的金屑。
《魏略》上讲,明皇帝曹睿统治帝国的时候,南方九千里外的昆明国向他进献了一头漱金鸟。
昆明国的使者告诉明皇帝,即使是在南方诸国,人们没有看到活的漱金鸟也至少已经有七十年了。所有人都相信,它是这个物种在世界上的惟一遗孑。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中原帝国在明皇帝的统治下终于又从纷争回归了稳定。南方诸国认为它的出现,乃是众神对皇帝的褒奖,是人世间至高的祥瑞。因此,自己跋山涉水,将这头漱金鸟献给魏国皇帝。
魏国最有智慧的人、前京兆尹司马防之子、舞阳侯、太尉、大都督、大将军司马懿告诉皇帝,最后一只漱金鸟是众神对皇帝的特别启示。他说,在曹氏之前担当帝国皇帝的刘氏家族,在五行的道德谱系上占有“火”的位置,而曹氏家族则占有“土”的位置。按照这五种元素建构世界的理论,土终将取代火,成为帝国的主宰。同时,这理论还说,占据“土”这个位置的家族,祥瑞的征兆是能产生黄金的东西,即所谓的“土生金”。漱金鸟恰好符合这个理论的需求。
这番讲解让明皇帝感到无比欢喜。他似乎看到,自己的子孙在漱金鸟的陪伴下,屹立在这个古老帝国的中心,把传统的家族祭祀方法永远地流传下去。
他特地为漱金鸟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囿,起名叫“灵禽之圃”。听说这种鸟特别害怕寒冷,明皇帝为了让它能安全渡过中原的寒冬,下令在灵禽之圃里修筑一个特别的小宫殿,用打磨过的水晶薄片镶嵌出窗户。这样即使在封闭的屋子里,漱金鸟也能晒到太阳。明皇帝把这座小宫殿命名为“辟寒台”。
博学多闻的大将军还向明皇帝说明了这一珍贵小鸟的饲养方法。他说,漱金鸟通常不用进食。但假如能为它提供一些珍稀的食品,那么它吐出的金屑将呈现更为奇异的效果。按照大将军的指导,明皇帝将南海进贡的夜明珠磨成粉末,又打开扬州进贡的灵龟头颅取出半透明的龟脑,作为食物喂给漱金鸟。
果然,漱金鸟吐出了比寻常更多的金屑。用它们铸成的首饰,会在黑夜里发出微弱的淡红色光芒。明皇帝特别喜欢把玩这样的首饰,也时常拿来赏赐给他喜欢的宫人。
也许是服食了珠粉与龟脑的缘故,这只漱金鸟活得特别久。从明皇帝朝到齐王朝,再到元皇帝朝,它始终在为帝国宫廷奉献美丽的金属。《拾遗录》记载,这只传奇性的鸟一直活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据说,在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氏家族成为帝国皇室的那天早晨,漱金鸟突然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鸣叫,如同银质的小槌敲打昆仑青玉制成的玉磬。叫完这一声,它歪了歪头,倒向一边死掉了。
刚即位的武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时,表情非常平静。事实上,他在幼年时代就曾听自己的祖父、当年的大将军说过:什么时候这只鸟死了,什么时候司马家族的时代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