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节:走进中世纪(14)

明朝四季 作者:赵柏田


《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记载一事:1392年8月,岚州学正吴从权、山阴教谕张恒因事抵京,朱元璋召对时问起民间疾苦,这两人回答说,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学校,民事不在关心的范围。朱元璋大怒说,宋朝时胡瑗担任苏湖教授,他既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经义,也教学生如何做事,汉朝时的贾谊也是起自田间,今天你们来到朝堂,我亲自询问民间的消息,你们却什么都答不上来,难道圣贤之道就是你们这样的吗?削去了这两人教职,并榜示天下学校以为鉴戒。后人评说朱元璋这种以能勤民事者为标准的选官用人政策,“天下自然多循吏,而乱后之民得苏息矣”。

与学校并行的另一种取士方式是荐举。朱元璋登基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普遍缺乏任事之人,从元朝转会过来的官吏能放心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各府州县的生员就像青涩的麦子一样,尚未可用,于是从上到下荐举之风大盛。范祖斡、叶仪、许元、胡翰、宋濂、刘基、章溢、叶琛,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到朱元璋身边。当时南京还专门有一个叫礼贤馆的机构来安置这些经世鸿儒。皇帝为此特颁旨给礼部: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征至京师,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置翰林以备顾问,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两司用之。

中央政府把荐举人才的指标下达到各省,省又分解到各府州县,当时大小臣工都在推举人才,就是仓库司局诸杂流也令他们荐举文学才干之士。荐举务求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荐举的标准不外是,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举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全都礼送至京,不次擢用。最多一次,吏部奏荐可出任官职的,达三千七百余人,少的几次,也有一千九百余人。一时山林岩穴草茅穷居的真假名士纷纷出山,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满朝都是新贵的紫衣了。

官职这么容易到手,士大夫们却并不因此就四处奔竞,反而都畏葸不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元璋定下的法度至为严酷,一旦不称职或者犯错,就要遭到诛戮。是荣华富贵要紧还是脑袋要紧?是以一说起当官,明初士人避之惟恐不及。素负文名的杨维桢被征时,打了个比方说自己是个快死的老太婆了怎好再嫁人,写了《老客妇谣》明志,死也不肯出来做官,在地方官押送下到南京转了一圈,还是请求回去,宋濂赠诗给他,“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算是留下了一段美谈。还有一个叫田兴的幕僚,辅佐朱元璋攻下南京后就隐遁江湖不出,朱元璋派人持亲笔手书敦劝,情辞恳切地以兄弟相称,他还是置之不理,终得以逍遥网外尽享天年。大多入网的文人就没这么幸运了,用一句西谚来说,他们进去时头还在肩膀上,出来时脑袋就没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