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节:走进中世纪(13)

明朝四季 作者:赵柏田


早在1366年,朱元璋还是小明王节制下的吴国公时,就已流露出对儒家文化的归化和向往。元末红巾军起于民间秘密会社,朱元璋的势力也由此坐大,现在他以正统自居了,就像一个离开了水田的农民,赶紧洗去脚上的泥巴,做自己的叛徒。朱元璋出身草莽,读书不多,这时却突然爆发出了一种狂热的文化激情,命有司到处访求古今书籍,他还对侍臣詹同等人说,每于宫中无事,常取孔子的书来读,像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这样的话,真是治国良策,“孔子之言诚万世师也”。

1368年8月,带刀舍人周宗上疏,建议天下府州开设学校。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于第二年诏令全国府、州、县设儒学,初定各学生员名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南京鸡鸣山下的国子监则为中央官学,是为天下遍设学校之始。

在朱元璋看来,“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学校是笼络天下士子,专门出产新政权需要的各级官僚的养成所。政府在制度上对学校予以保障:府学一千石,州学八百石,县学六百石,应天府学一千六百石,各设吏一人,以司出纳,师生月给廪米一石,教官俸如旧。学校禁例十二条、地方官朔望视学制度以及府州县学岁贡制度,以及国子监学规“五十六款”等后来都成了明代祖制的重要部分。一个青年士子只要入了学,取得生员资格,就成了社会特权阶层的一分子,可以享受国家免费伙食的待遇,可享受免其家二丁差役的优待,也可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获得选官资格,他们所穿着的御制?#91;衫,也与普通庶民有明显区别。

明初的国子监虽称国家最高学府,却并非一个让士子皓首穷经研究学问的地方,它实际上是一个官员培训机构,安排的课程除了四书五经等这些儒家经典,更有《御制大诰》《大明律令》这样的政府文件。国子监的学规至为严厉,首任国子监祭酒宋讷最初制订的二十七款监规中,赫然排在第一款的即是“敢有毁辱师长用度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专门记述国子监历史的《南雍志》中,记载的名种刑罚名称计有痛决、充军、罚充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死、枭首示众、凌迟等,这哪是一所学府,简直与死亡训练营无异了。

国子监生入学后不久就要为民事奔走全国,恐怕这也是明初的特例。1383年秋,命给事中及国子生、各卫舍人分行天下,清理军籍。1387年,命国子监生武淳等分行天下州县,丈量田地,编制鱼鳞图册(因这种书册状如鱼鳞而得名)。1394年,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修水利,行前,朱元璋告谕诸生:周朝时实行井田制,遇上洪涝,造成的灾害都不大,到了秦朝,废除了井田制,一些水利设施被破坏了,所以现今必须从山川河流的走向和实际地貌出发来兴办水利,“今遣尔等分行郡县,毋妄兴工役,毋掊克吾民。”让国子监学生去担当社会公共事务,藉此让他们体察民生之艰难,锻炼他们办事的才干,是明初以社会之事任用学生之成绩。朱元璋所要求于文人的,绝非后来那样不习世事,一味沉溺于八股制艺的束手游谈之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