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处死于谦,朱祈镇犹豫了好久,“于谦实有功”——举棋不定的他对内侍们说。的确,于社稷,于自己,于谦的功劳都是不争的事实。杀一个举世公认的功臣,他担不起这个罪名。最后是徐有贞的一句话促使他下了决心——“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要让刚刚失而复得的皇位合法化,于谦还真的非死不可。于是,政变发生后第五日的正月二十二日,皇帝宣布了对于谦的判决,他与大学士王文及四名太监(这几个太监都是曹吉祥的死敌)一起被公开斩首。资深大学士陈循、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江渊等被谪戍铁岭,大学士萧、商辂等被削夺官职,户部尚书张凤和其他大臣被调任无实权的职务。礼部尚书胡濙、硕果仅存的大学士高穀及大太监兴安被迫退隐,同时获准退休的还有元老辈的吏部尚书王直。曾自夸对易储诏书多有贡献的吏部侍郎何文渊,复辟后闻讯将遭逮捕法办,自缢而死。因建言易储有功进为都督同知的黄吰畏罪自杀,朱祈镇还觉不解气,令开棺戮尸。
据说处死于谦那日,好端端的天突然阴霾四合,莫辨东西,似乎上天也为忠臣的怨死而痛悼。于谦的儿子于冕已被发配去了龙门,没有人收尸,一个叫陈逵的都督同知收敛于谦遗骸下葬(几年后,归葬杭州钱塘)。太监监军曹吉祥属下的一个都指挥使,拿了酒偷偷跑到处死于谦处凭吊,被人告发后被曹吉祥狠狠责打了一顿,可是第二日他又跑去酹奠如故。史传记录下这些事迹,是为彰显“忠心义烈”,就像在传记最后的赞论里所说,“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道义担当庶几可以穿越生死,“与日月争光”。
在于谦身上闪耀的这种精神,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揭橥的文官集团所普遍尊崇的那种“不顾一己安危荣辱,为仁民爱物的宗旨拼命”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于谦性情刚烈,得罪人不少,遇事每有不合辄抚胸长叹:“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他现在总算是得其所哉了。弃市,籍其家,家属戍边,这样的结果落到他身上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人。令人齿寒的是那些毫无原则操守的官员,这时候都往于谦身上泼脏水为晋身的台阶,有个僻远省份的教谕上疏说,这样处罚于谦实在是太便宜他了,应该灭其门,把于谦在位时荐举的文武大臣悉数诛杀。还有官员建议,应该把于谦一案的共犯全都榜示天下以儆效尤。处死于谦是瞒着皇太后进行的,她知道消息后难过了好些日子,“嗟悼累日”。朱祈镇也深感后悔。抄家时,发现于家清贫得几乎没有一件多余的器物,有人发现正屋藏有一只大柜子,钥匙锁得非常坚固,打开来一看,都是以前皇帝赐给他的蟒衣剑器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