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的集中型发展模式——资源紧缺,集可助其成
在日本,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业化进程加速,其间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先集中后分散而后又集中的模式,这与日本工业化初期财团势力主要集中于大城市以及日本国土狭小有关系。日本作为太平洋西端的一个岛国,全境崎岖多山,河谷交错,地形破碎,平原面积狭小且海岸曲折多港湾。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促使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行人口和经济的高度聚集,主要集中在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和京都、大阪附近的畿内平原。此外,重工业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造就的临港工业地带,人口的高速增长、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的城市化模式。
日本的城市化模式还与其发展形成机制密切相关。与欧美城市发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城市化的形成机制不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完全是出于政府行为。早期日本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后期的城市建设也不是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是充分发展基本生产建设。日本的农村城市化水平高是政府大量投资的结果,政府通过贷款、财政拨款、地方债券等方式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及郊区的全面扩展。
战败初期,日本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二元分布,城乡之间收入的巨大差距加速了乡村资源向城市的快速流动,1955—1970年间,东京、大阪、名古屋的城市人口增加了1000万,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人口的75%已经城市化,即使偏僻的山村也都在都市文明的笼罩下,这时城乡统一的单一都市结构已经形成。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工业企业从东京大量迁出,但现在很大一部分又大都集中在东京圈内。特别是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东京圈的范围在逐渐扩展,围绕东京半径300公里的地区都被算成是东京圈,更多的企业将总部、营业、研究开发的部分留在绕东京半径40~50公里的地区内。
实践证明,集中化的城市化模式是适合日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日本重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大城市圈,尤其是集中在四大城市圈临海部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带。1960年仅占日本国土面积2%的四大临海工业带占据了当时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占国土面积12%的四大城市圈更是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70%。虽然有一部分工业生产功能分散到了地方,但实际上,如今日本GDP的近八成仍然集中在这四大城市圈。日本都市圈结构的特点是每个都市圈都集中了3000万左右的人口,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都市圈内部的人口需求基本上可以吸纳掉都市圈内制造业的全部产出。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大都市圈之间的经济交流很少,1979年只占全部货运量的1.5%。由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在都市圈内运输,因此,1980年,日本全部货物的平均运距只有73公里,全部货运周转量只有5000万吨。由于十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这两个因素,使日本在工业化与城市的发展中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3.欧洲的紧凑型发展模式——缔造乡村般的城市
与美国不同,欧洲选择了紧凑型城市化模式。二战后,欧洲政府通过严格控制城市交通方式、在大城市外围规划绿带和保护外围农业用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城镇迁移,郊区的分散或蔓延受到有力地遏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了对城市中心的依附关系,分散化、多中心化的程度远不如美国,总体上保持了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形态。
战后欧洲城市紧凑型的发展模式,使各国城市核心地区保持了繁荣,但其郊区及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抑制。城市与外围地区分工仍然明显,郊区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但整个外围地区农业附庸地位依然保存,城市与郊区、城市乡村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界线。欧洲国家的紧凑型城市化模式有效地节约了土地等资源。在长期耕地不足的前提下,战后欧洲国家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在农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合理的交通政策及交通工具的选择,减少了居民对小汽车的依赖,极大地节约了石油等资源,人均石油消耗仅为美国的1/4。
本文摘自《中国城市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