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智慧城市:面向未来的解决之道 (1)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 作者: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3.1  城市发出智慧请柬

3.1.1  城市需要智慧

从根本上说,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反映了人类的发展进程。我们的老祖先没有生活在城市里。他们居无定所,渔猎而食,为抵抗体型庞大的凶猛动物联合起来而逐渐强大,后来猎物丰富了,需要贮存,我们的祖先才开始了定居生活。伴随交换行为和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崛起,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拥挤。第2章所列的七大问题,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新课题,城市已向我们发出呼唤,城市需要智慧,需要智慧的方式来解决,才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体验到更美好的明天。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生产、生活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城市的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发展潮流。

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城市规模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社会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城市产业创新越来越快,城市管理将越来越科学、精细,城市环境将越来越绿色、环保。能够迅速把握先进技术、具备超前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城市,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则更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因此城市向人类发出了需要智慧的请柬。

IBM最早提出“智慧的城市”,也是在这方面建设中实力最雄厚的企业之一。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IBM认为所谓智慧,是指运用智能传感器来进行更好的资产管理与物流配置,帮助用户制订出更好的运营方案。地球将获得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2009年,IBM又提出“智慧的城市”发展愿景,引领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认为城市是一个集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食品等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体,智慧城市就是在现有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上追求更安全、更高效、随时响应。IBM的智慧地球概念如图3-1所示。

建设“智慧城市”是时代的趋势。进入信息社会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美国纽约在世纪之交就将“更智能化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下一个十年计划的发展目标;2006年新加坡颁布了“智慧国2015”的信息技术十年发展目标。

智慧的城市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积累基础上的进步。现代城市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信息基础设施,许多城市在早年已开始发展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向,或已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智慧城市的现状、面临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必须要根据区位优势提出发展有主题特色的智慧城市,而非千城一面,一哄而上。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

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传统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

以中国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2010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占比分别为78.4%、66.2%和45.7%,与2009年相比,笔记本电脑上网使用率上升最快,增加了15个百分点,手机和台式电脑上网使用率分别增加了5.4和5个百分点。我国有线(固网)用户中宽带普及率已经高达98.3%,但是全国平均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仅为100.9 KB/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 KB/s)。2010年底中国3G用户达4705万。

截至2009年底,全国.gov.cn域名已经开通49730个,是1997年的153倍。在社会建设领域,我国信息化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在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信息化发展的成就特别值得关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接了分布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高校、教育机构、科研单位2000多个,用户超过2000万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逾60%的中职学校、70%的普通高中、39%的初中和12%的小学已经建成了不同程度的校园网。

利用智能技术发展城市,即城市的智能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的智能化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的延续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建立一个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城市社会和谐、规划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