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城市演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最核心的动力之一。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摇篮,自然遵循特定的自然进化规则,人不可能违背这种进化规则来发展。自然提供了城市活动的所有资源,承纳了城市代谢的一切污染物,生态平衡是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标准,绿色文明是城市进化的顶级标志。这就是我们建设城市化必须有绿色理念的基本内涵。绿色的城市有两大主线:其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索取不回馈,灾难最终还是留给了我们。温室效应从1990—2010年已经增长了超过45%,特别是城市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单是楼宇和交通就占总排放量的25%,人类从自然的索取已远大于回馈自然所需,温室效应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直接的警告。其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区际关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达成互利和谐,共建共享。绿色的核心目标是人造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加,提高绿色GDP,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和谐发展。
建设绿色的城市是获取“可持续能力”与“发展红利”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生态平衡、生态精神、生态理念、生态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体现。绿色之路是城市文明进步与全球普世价值的共同要求,是人类文明进程当中所必须达到的高度。而绿色的城市,最终将实现生态的、低碳的、宜居的城市。
传统城市以追求“经济最大化发展”为目标,为了经济的调整增长和充分降低工业基础设施成本,人们通过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高速度地把物质和能源转化为产品,把污染和废弃物稍加处理,甚至不加任何处理就大量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这种孤立的发展城市,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且是一次性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达国家开始将污染较为严重、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日趋国际化,迫切要求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模式。
未来城市要以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生活舒适、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为基础,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改善为目标,使所有物质、能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持续利用。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要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城市的系统优化共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在人的主体性空前高涨,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后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近现代文明形成的主体意识基础上,通过人类群体的协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区域、人与自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节省资源、能源、能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的共生关系:它是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活动、消费模式发生根本变革的产物,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智能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动力二:服务化。服务创造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过渡,服务经济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主导。在全球一体化中,以服务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商业活动处于资本积聚的区域,服务经济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日俱增,当前,特别是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二,经济重心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如香港,2009年服务业在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为92%。即使扣除公营部门所占比率,服务业仍占2009年本地生产总值约83%。东京2006财政年度服务业占全市经济产值的84.26%,在整体的就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例也最大,占77.04%。纽约的经济支柱来自服务业,在整个城市经济中,2006年服务业占私有部门所有产值的78.78%。其他诸如发达城市的服务业占比都超过60%,可见服务化已成为城市发达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很多依靠制造业起家的公司都成功完成了向服务业的转型。例如IBM、GE等,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产品服务环节。
服务化是下一代经济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服务化既不同于上一代经济中的服务业,也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服务化是产业国际化分工从量变到质变的断代性转变,而非承前启后的渐进式改良。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劳动分工的分布,并历史性地将2:8分布的脑体结构改变为8:2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过程对人的依赖。从现在开始,人类社会将进入脑力劳动阶段——知识经济。越来越多的人将变成“脑力劳动者”,而脑力劳动的本质是信息管理与服务输出。当全球经济呈现服务化以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变为整合资源的能力。顶级企业不再是占有大量物质资源的组织,而是整合资源的平台,类似今天的谷歌和阿里巴巴。企业不再拥有、控制价值链的全流程,而是只专注于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