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智慧城市:面向未来的解决之道 (6)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 作者: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又如,一个低效率的行政系统可能在某些经济领域内要花费国内生产总值的6.8%,如在中国的某主要大城市与新加坡对比开展同一种的商业活动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差距为33天。不同城市开展同一商业活动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如图3-4所示。高效的服务效率也是体现城市经济运转,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要素。服务在整个经济中占比的加重,更体现出服务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城市要发展,服务需要创新,创新型的服务城市将在未来城市发展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城市发展,服务供应将代替产品供应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占据了几乎全部贸易额的3/4,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更深入广泛的信息获取与交互的服务化,信息能更及时地配置,而信息交互的更深入化也将更便捷地促进服务的高效运转。

动力三:泛在化。泛在基础是实现更智慧的城市的基础动力。经济与服务的发展,需要一系列不同的系统具备有效的运行方式,具备系统内部间相互关联性和具备系统自身的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意味着城市在更广泛领域可以得到这些新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在未来每个人、每个物都将成为信息发布单元,是信息交互的单元,特别是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获取范围,真正实现发布、交互、传送的泛在化。泛在信息基础是建构未来社会的信息基础,将有效提高信息提取、交互的广度与深度。一个城市要实现高效、智能的运转,离不开信息交互的广泛性、深入性、及时性,这就需要让我们的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传输处处覆盖且畅通,信息处理高效且智能,信息应用简单且实用,想具备这样的条件,就需要我们的信息基础设施足够泛在化。现在中国各地已开始启动城市光网、无线城市等工程,为的就是在城市的每一个触点都可实现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物联网工程在各城市的普及,就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物都成为信息感知的细胞,为人类社会对城市的发展的贡献更具备基础动力,泛在基础也是实现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信息化的普及也将提升城市运转的效率,促进城市低碳运行,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形成高效、绿色、安全、便捷城市形态的基础。

中国面临的严重局势就是“数字鸿沟”。这也是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的困境。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信息(知识)和人才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突出了人们创造力和信息的价值。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让机会均等的力量。而不能拥有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接入,则会造成经济差距和信息差距的恶性循环。因此,可获得计算机和互联网,并拥有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对个人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变得愈加重要。信息时代让获得信息更为便利,让所有人实现了信息权利平等。在此基础上,个人能够发展出最大限度的创新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大动力使城市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因,通过自身的内在需求驱动城市的发展,并由内在需求创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城市就因此有了动力,有了活力,有了目标。

3.2.5  四个特征

智慧城市要达到智慧,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生活更美好,一般会具备如图3-5所示的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面向未来的数字包容,让城市中的人类生活更美好。

当前,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大家的城市,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最后落脚点是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他们的生活道路虽各不相同,但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同样的幸福。关键是,城市需要包容这种多样性,彼此尊重对方的存在,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要以人为本,特别是城市建设、管理、服务要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都提供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在未来,我们将通过智慧城市,让人的生活和工作利用信息获得更好的娱乐、更好地参与社会、更有效率地工作,并通过数字包容,让各个层面的人都可体会到智慧带来的便利。这个特征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智慧城市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人为本,最终为人服务。

城市里应该有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适宜居住,居民的购买力要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让他们能消费、敢消费。这都要依靠合理的制度安排,即老百姓收入与GDP增长挂钩。但最新的统计显示,中国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43%,而历史最高水平是55%。

从企业角度来看,职工工资也应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提高,同时要参考通胀率调升最低工资标准。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存在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但应防止差距过大,要减少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包括“统计性歧视”,如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要,以及性别歧视等。同时,社会要靠创新才能发展,根据研究,创新者平均所得只是其对社会贡献价值的三分之一,因此要尊重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人,并从分配上适当地体现。

2.全面感知:通过感知技术,将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与互联,形成城市智慧的泛在信息源。

近年来,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类生命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变暖让全世界处于同一个危险的边缘,人类需要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变迁,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科技感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实现提前预警。

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人们正在尝试“智慧桥”的试验。通过在一座大桥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不仅可以告诉城市管理者桥上有多少车、车的重量是多少、车的污染是多少、是新车还是旧车,还可以告诉人们这辆车对这座桥整个混凝土的结构带来多大的压力。由此,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实时评估,获得这座桥结构强度的数据,一旦压力超出了所设定的极限值,交通管理部门就可以获得警报,及时控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