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人们能像获得天气预报一样,获得交通堵塞预报。通过埋在路上的传感器和红绿灯上的探头,司机不仅可以看到什么地方在堵车,还能够提前预测,什么地方过10~20分钟会堵车,从而选择更为通畅的道路行驶。
在纽约,一个应用于公共安全的智能城市快速反应系统已经建立,也就是“犯罪信息仓库”。通过这些信息仓库的信息,纽约警察可以对犯罪分子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也就是说,一旦一种犯罪的行为出现一点点苗头,纽约的警察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预测,防止类似犯罪行为发生。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建立了智慧交通体系,按照不同的拥堵程度对交通收费。通过这种智慧的交通体系,斯德哥尔摩市整个汽车使用量降低了25%,碳排放量降低了14%,在环保、防止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在人均碳排量方面,成为了欧洲的佼佼者,平均每人碳排放量降到4吨/年。而欧洲是平均每人6吨/年,美国是20吨/年。
饱受食品安全危害的中国,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已经在逐步实施智能的食品追溯体系,食品从农场,到市场,到市民手中都被纳入到这个追溯体系之中,一旦出现食品方面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找到事故根源。
形形色色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无线技术、网络技术共同组成了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网络。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而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这句豪言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地改为:“给我一个物联网,我能够感知城市甚至是整个地球”。
3.智能协同: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协同联动,是实现城市智慧的重要途径。
智慧城市建设要“智”“慧”同行,不仅要提升城市的“智”,更要实现城市的“慧”。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IQ,这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重点,也是较容易操作和实现的地方;“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EQ,这是目前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慧”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智”和“慧”协同发展,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城市产品服务的“智”,以创造优质生态、人文和科技环境增进城市人的“慧”。
要实现“智”与“慧”的同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如何让他们之间同行并互通,也就是信息之间的无缝链接与信息互通。智慧的城市,必将会通过高速带宽,不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都必须是高速率的,让信息的传递在顷刻间就可以完成,而不是像现在的资料传送还有时延或等待。现在的技术日新日益,目前的物联网、云计算、IPv6、LTE、光网接入、智能识别等技术为智慧同行创造了技术实现的基础,更让我们感受到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与高效。
信息产业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很高,再生产成本很低,从经济学上说就是边际成本很低,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交易速度。这在如今逐步推行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得到体现,电子商务所需解决的下单、支付、配送等链条都趋于成熟,物联网、传感网等方兴未艾,可见将来城市的信息化将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加快。
4.内生发展:城市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围绕这种内生发展动力,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实现自我适应调节、自我优化和完善。
智慧城市追求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保证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始终处于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智慧的城市除了以上四个基本特征外,同时还具有灵活、便捷、安全、更有吸引力、广泛参与与合作、生活质量更高等特点。
3.2.6 四个目标
智慧城市,不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的简单升级。智慧城市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为关注点,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为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达到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
智慧城市的四个目标如图3-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