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知平面
感知平面实现信息获取的功能,通过各种方法对各类信息进行广泛而全面的获取。这些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科学的、技术的等。根据信息性质不同,信息获取的方法可以是通过智能设施自动完成的,也可以是借助人工方式获取的。感知平面由以下部分构成:
— 新增的城市公共信息采集设备,如摄像头;
— 在现有城市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上增加的感知能力;
— 借助市民的手持式终端(如手机等)进行信息采集的系统(人也成为感知平面的一个信息点,人机合一)。
2.网络平面
网络平面完成信息传输的功能,通过网络能力的扩展和各种异构网络间的协同,构建起有线无线结合、宽带窄带结合的,具有泛在特征的网络平面,智慧城市的海量节点可以随时接入,海量信息可以无障碍传输。
网络平面由通信网络构成,包含有线和无线等各种采用不同技术的通信网络,不同的网络间协同工作,高效、准确、安全地传输各种数据。
— 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络包括现有的2G、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
— 有线和宽带网:有线宽带网络包括传统的电话网、DSL网络,以及城市光网;
— 卫星通信网:采用卫星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
— 毛细网络:一般采用无线的局域覆盖技术,作为广域通信网的延伸,如用于公共覆盖的无线传感网。
3.信息平面
信息平面实现信息处理的功能。信息平面的核心是基于云的信息处理中心,所有由感知平面获得的信息在这里汇集,并通过相应的模型进行计算,获得中间结果,应用通过调用相关的结果达成最终目的。信息平面实现了基础信息的复用,减少了重复建设与重复计算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并降低了构建上层应用的难度。
信息平面汇聚智慧城市的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存储和智能处理,是智慧城市的大脑,由以下部分构成。
— 公共综合应用平台:是公用的现代化智慧信息中心,可分为数据层和能力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安全、建模各项功能;
— 为政府服务的应用系统:为政府服务,用于提升整个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安全的各项应用;
— 为行业应用服务系统:可为各行各业服务的行业信息和应用能力;
— 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和服务。
4.交互平面
交互平面实现信息交互,是智慧城市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界面。人可以透过交互平面实现信息的查询及上传,应用通过交互平面实现与人交互的环节。交互平面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信息亭、候车亭、告示牌等公共设施,也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信息终端。
交互平面是人们使用智慧城市各项服务的界面,交互平台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化智能终端,更重要的是,交互平面还包括对现有各种公共设施的信息化改造,交互平面由以下部分组成。
— 公共设施:公交车站、信息亭、智能建筑外墙、电梯等城市的公共设施,通过智能化改造,可以接收命令信息、展示信息、传播信息;
— 信息广播服务装置:在商圈、交通枢纽、博物馆、公共广场等公共场所,有信息的广播设备,可以感知人员进入,将信息推送到各种信息终端上;
— 各种信息终端:与信息广播服务装置配合,使得人可以随时接收信息,并能向信息广播装置发出命令,信息终端包括手机、智能PDA、车载信息终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