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因为列入周恩来给上海市公安局“凡无确凿证据者,应予以释放”的名单,始出狱,但仍须不断接受批判。
剧作家白桦喜欢美术,曾在那个时候冒昧登门去看林风眠,家徒四壁,只一桌、一椅、一床而已。白坐了那张椅子,林风眠只能坐在床沿上交谈,屋内与美术有关的东西仅床壁上贴了两张小小的火花。
1977年,林风眠78岁了。老乡兼同学叶剑英当了军委副主席,派女儿专程去上海看望,请他到北京一聚,林风眠婉拒了见面,却提出想出国探望妻女,很快得到批准。
但办理各种手续仍耗费了大量精力,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向他索画,几张几十张地要,林不免感叹:我到底是将近80岁的老人了啊。
当年10月,他抵达香港,第二年去巴西探望了家人。
离开上海后的林,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创作了《痛苦》、《基督》等一系列新作,超出习用的表现与写实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时隔60年,他仍念念不能忘记早年的母题,这是因为在一个甲子的时间里,世道实在没有多少进步,仍无法摆脱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应对问题与处理局面吗?
联想到自己的一生,老人内心是忧郁与不安的。
他曾怀着深深的遗憾对当年的学生朱德群说:“我20年的时间都白白扔掉了,希望上帝再给我20年时间补过来。”
1991年,他在香港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朱德群想起先生有过的愿望,不由得想,上帝还是给了他时间,可惜打了对折。
林风眠死前在绘画上实现了“调和中西艺术”的梦想,至于中国的时代艺术,也就在此前此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产生,至少原因之一与林有关,因为它的发动者与骨干,相当一部分便是由他创办的国立艺专(这时已改名叫浙江美院,不久又改名叫“中国美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