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4 方干民:崇尚现代 反映本质(1)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3月3日至9日,艺专在上海法租界中法友谊会举行大型师生作品展览,参加人数计109名,展出作品包括国画、油画、水彩、雕塑、图案、染织、陶瓷、漆器、室内装饰、建筑装饰、摄影等共562件。

由林文铮教务长署名,发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大纲》,声称:“本校的艺术教育方针是在不偏不倚的立场,在忠于艺术、促进吾国文化、恢复其过去的荣光为目的。努力磨炼基本,努力摆脱古今中外的陈式,努力创造足以代表个性及民族精神的新艺术,这是本校全体师生的法典!”

这一年,刘开渠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矗立于湖滨。

方干民在古典和现代绘画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教课十分受欢迎,据说选他课的学生多到往往凳子从教室一直摆到走廊上。因为姓方,加上一些作品有毕加索立方主义的影响,被大家叫做“方派”。

方干民崇尚现代主义,说:“现代派绘画的简练、变形看来像是粗制滥造,实质上包容着画家的功力和严谨的素描,只是他们具有新的观察方法,才产生不同的作画方法罢了。”

对新生他不厌其烦地从如何用垂线量器、如何落幅和使用木炭条教起,每天4小时素描课,他一个一个修改和讲解。实在累了,会对大家说:让我休息一会儿。然后到教室外面去散一会儿步,回来再指导。给学生改画时总是讲解对象的结构,剖析它的形态,要求能画出对象的本质,而不只是外表光暗。

在原载于1936年《亚波罗》第15期论塞尚的文章中他谈到自己对色彩与造型的理解,颇令人玩味:

绘画,不是作线,也不是表型,只是一种对照。这里所谓对照,不是素描上黑白的对照,而是求之于色素间互相的光辉——色调的对照。色调真确的获得,是大有助于对象真实的表出。当相邻接某两种色素的对照,有着协调,再进而推移地对照下去,及于全幅的协调的时候,这作品已然完成了。所以我们不当称为表型,应该说是“色调的转移”。

这样,塞尚的色调,有着音乐性的旋律,是非偶然的。

彩色画绝不能离开单色的成分,我们先后的敷涂色彩,同时经营单色;使色彩至于协调,由协调进求光的绚烂;单色至于明确,由明确至于形的完善;有色调的对照,色波之表出,这才是画图的秘诀,摹写的真注。

在这里,塞尚是在意念于“建设性的形的确实”、“音乐性的色的旋律”,渐渐地由印象派空幻的绝路里逃出,而形成强固的“造型意识”,作了新世纪艺术的新出发点。

抗战开始后,他就不大顾得上艺术的探求与实验了,一心用画笔来唤起民众,创作了大量现实题材的作品。1939年2月1日贵阳《中央日报》上,有一则署名朱乃的报道,文中说到:

在民教馆3个宽大的陈列室内,我们看到的数百幅绘画作品,没有一幅不流露着时代的血痕,复仇的怒焰,我们看的不是画幅,而是大师的战斗武器在陈列着。首先得提出的,是该校教授方干民先生所作的《游击队之袭击》、《总理遗嘱像》、《委员长像》那3幅惊人的巨制。《游击队之袭击》刻画出我活跃于敌人后方,英俊勇猛的雄姿。其余两幅,色彩的紧密,技巧的成熟与老练,不愧为出于名人之手。尤其是《总理遗嘱像》那一幅,寓意之深,是非笔者所能深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