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4 方干民:崇尚现代 反映本质(2)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除油画创作之外,方干民还积极参加街头宣传。当年的学生王秋文后来回忆:

我们这个小组(有方干民教授参加)走到长沙有名的闹市区八角亭,发现有一块一丈多宽的白粉墙,正是一块画壁画的好地方。于是我们十几个人忙碌起来,有人借来了梯子,有人用炭条打轮廓,有的勾墨线,有的涂颜色,马上吸引了许多观众。但是,由于天气太冷了,我们画着画着,颜料冻成了冰,画笔也冻得像印子一样,每个人的手也都冻得僵硬了。正在十分为难的时候,忽然有人急急忙忙端来一个火盆。这下冻硬了的颜料溶化了,画笔也化开了,我们冻僵了的手也烤得暖暖和和,一幅丈余长的壁画,不到一个上午就画好了。

学校到了安江村后开始正式复课,方干民出任教务主任,教学秩序得以很快恢复。

然而到了学期结束时,因为滕固校长解聘他而引发学潮。吴冠中回忆:

据说是方干民和常书鸿互不相容,难于共事,而我们杭州跟来的学生都拥护方老师,要求滕校长收回成命,于是闹成僵局,形势紧张。学生们攻击常书鸿及好多位站在滕校长立场上的教职员,记得图书馆长顾良最是众矢之的,学生追打他,他到处躲藏,学生穷追不舍,最后他逃到潘天寿住所,躲到潘老师的背后,潘老师出面劝架,顾良才免了一顿皮肉之苦。同学们封锁安江村的所有出口,请求、逼迫滕固收回成命,但终于昆明开来警卫部队,卫护滕固去了昆明,同时公布方干民鼓动风潮并开除两个带头掀起风潮的学生。

方干民离开艺专后进了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任保管科总干事,是个闲差。他潜心作画,在3年半时间里完成了10多幅肖像以及巨幅历史画《邹容》、《肇和军舰起义之前》、《陈英士被刺图》等。

1944年7月,潘天寿出任国立艺专校长后,方干民受聘再度回校任教。抗战胜利,随学校迁至杭州。汪日章出任校长后,他又被解聘。不得已在上海文庙办了一所私人画室,取名“中华艺术研究会”,既教画,也做一点杂务。其时,圣约翰大学的中共地下党员杨熙龄请他画一幅毛泽东油画像,准备用来迎接解放,他慨然允诺。

上海解放初的方干民情绪高昂,与学生一道上街游行,创作了巨幅作品《淮海战役》,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画展”,获得好评。这使他在1951年3月调入南京军事学院专门从事军史画创作。由于单位的特殊性,安然度过“反右”运动。

1958年,方干民又回到浙江美院任教。具体原因不得而知,那时个人对职业已很少有选择权,调动多是组织决定的。这里不能不说到他的大姨子、后来蜚声海外文坛的苏雪林——锋芒毕露的她到了台湾后坚持反共立场,声称自己是20世纪30年代仅有的与“共党喽啰”猛烈笔战的作家。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影响到方的命运?

回美院后,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当时把他作为教师中的反面典型,“这样画也批判,那样画也批判”。尽管十分小心,到了“文化大革命”,方干民还是遭到残酷斗争,罪名是反动学术权威和国民党特务,关入牛棚后,万念俱灰的他服毒自杀,幸而未遂。

死过一次的方干民变得沉默寡言,他以画笔来消磨时间,到各地写生,但作品已没有了早年那种气势,艺术表现上倒间或重新显出立方主义的若干痕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