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成为时代主旋律,值此民族危亡关头,艺专有不少学生放弃读书,投笔从戎。而对更多的师生而言,那只是一种背景,尽管日常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大家考虑问题和应对事物的方式还是一如往常。
1月,学校又迁往长沙,借住在雅礼中学。不久便接到教育部命令,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两校合并而成国立艺专,校址暂时设置在沅陵老鸦溪。这样做与战时经费不足、管理不便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此时的杭州艺专有34名教职员,百余名学生,而北平艺专有教职员13人,学生三四十人。
合并后的国立艺专废除原来的校长制、改为委员制,林风眠当上了主任委员,原北平艺专校长赵畸、西画组主任常书鸿为委员。
大难当头,本来应当同仇敌忾,事实上由于处境艰难,各种矛盾更容易产生和爆发。之后一段时间,原来分属两校的师生由于经济问题(杭州艺专人多钱少,北平艺专人少钱多)、艺术观念的差异(杭州艺专偏重现代主义,北平艺专坚守写实主义)等具体原因发生了一系列争斗,也包括原本一校师生的内斗,林风眠不得已两次辞职,又两次被请回学校,但最终还是觉得无法应付复杂的局面,向教育部长陈立夫再次提出辞呈,其中说道:“目前风潮似告平息,然蓄谋已深,隐患无穷,何况各有所恃而无恐,风眠暨无进步之权,又无处罚之力,将来随时仍有发生事情之可能。”
从中似可隐约读出一些消息,即当时两校师生在上面各有人脉和支持者,因此才“有恃无恐”,甚至发展到械斗和围殴。现代化是个漫长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到这个时候乃至今天,仍没能脱出种种非现代因素的牵系,实现以数字来管理,即按规则办事。当年林风眠所要求的不过是实行这种管理的权限,却不可得。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这段往事不同人各有各的说法,孙志远在《感谢苦难——彦涵传》中,以这位当年学生会主席的眼光(颇有阶级分析意味)来回顾历史,描述翔实,其中一个细节尤其引人注意:
学校陷入了混乱。
就在这时,卢鸿基找到了彦涵和罗工柳,同他们商量,他决定首先打击八大教授中的为首分子李教授(即李有行)。李教授是搞戏剧的。据说与张道藩有来往,八大教授给林风眠的信,就是他秉承上面的旨意起草的。此人平时对学生态度就不好,现在又出卖了林校长,名声很坏,拿他开刀,必得人心。
彦涵带着几十名杭州同学来到李教授的住处,一声令下,朱德群等同学就把李教授抓到了屋前空地上。接着就是一顿批斗。
李教授吓得脸色惨白,一个劲儿地点头认错,说是对不起林先生。
学生们冲他高喊:“立即辞职,滚出学校!”
李教授连连点头:“好,我辞职,我辞职。”
“那好,”彦涵把纸和笔递给他,“请你写个辞职保证。”
李教授就趴在屋前门口的台阶上写了个东西,表示愿意辞职,然后交给彦涵。
彦涵说:“限你一个星期内必须离开学校。”
“一定,一定。”
不到一星期,李教授就卷起铺盖,匆匆逃走。八大教授中的其他人自知理亏,吓得纷纷躲了起来——他们真怕学生急了会采取过激行动。
秋天,日军进攻武汉,威胁到长沙,学校奉命取道贵阳迁往昆明,大部分师生坐临时包租的汽车,李霖灿、李浴、李长白等10名学生,自己组织徒步宣传队,边走边画速写与水彩,描绘沿途风光与民俗,这段经历影响其中一些同学后来投身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如李霖灿,著作等身,成为台湾故官博物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