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43 傅抱石:感应时代 施展抱负(2)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在1939级国画系学生赫石林眼中:

傅师中长身材,面白皙,经常穿一身半旧洗褪色的长衫,右边口袋里,总装着香烟和火柴,显出一副不修边幅、落拓不羁的潇洒学者风度。他不但是著名的书画家,而且文章也写得好,有才华,所以讲课很受学生欢迎。

我记得有一次听他讲课,他对国画系全体同学作关于清朝三高僧之一石涛的名著《画语录》的学术报告。他有理有据地说明了石涛反对保守,反对画法必出某家的风气,力倡画必师造化,来源于生活,更主张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傅师明确指出石涛的主张是正确的。他引用石涛的名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以此强调初学画时,必要做到不仅要懂得“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真正含义。循规蹈矩,是在未掌握技法之前的学习阶段。“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讲的是掌握技法之后,发挥技术的创作阶段。前后是辩证关系而不是矛盾的。

傅先生进一步谈个人的领悟:石涛自认为通过数十年的实践,“搜尽奇峰打草稿”,能使山川和他神遇而迹化,好像山川使他代山川说话,山川脱胎于他自己,他自己也脱胎于山川。这即是说他作画已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傅先生感受颇深地启发我们:“石涛的画是富于创造性的,处处都表现了他的心灵人格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他的画不只是‘写生’,简直是‘写神’。”此时他提高了声调说:“石涛的伟大精神在此,石涛明确的态度亦在此。”

因傅先生满腹经纶,每讲到关键处,他常常旁征博引,情绪激动。不但额头汗津津,而且因他好用手势助教学,竟把放在他面前的茶杯弄倒了。茶水流到桌前,他却没有注意到。

当时傅抱石主要给旧制三班上山水课,其他班学生也挤进去听。

傅抱石在课堂上作画,行笔快而富有激情,惯用长锋羊毫散锋画法和破墨点法。在用大斗笔画泼墨时,常常一口气画下去,直到黑枯锋散,却不再蘸墨和水,使纸上的效果由水分极大的泼墨渐渐转向散锋乱皴渴墨,这种只从真山石感受效果出发的皴法,是傅抱石独创的,故现在人称之为“抱石皴”。

至于“抱石皴”这种独特技法是如何形成的,一般人绝想不到。据宋振庭说:“抱石先生随身带着一本书,不是画论,是《地貌学》。这是科学。他给我看了这本书,告诉我一句话:“画山水你不能不从地质的纹理、地质的科学、地貌的科学去寻求事物本来面目,仅从纸上来画山水是没有出路的。”

傅抱石在艺专也就待了一年,在此期间的其他业绩见诸文字不多。之后随陈离校,仍去了中央大学。

抗战胜利,傅抱石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傅抱石十分欣赏石涛的说法:“笔墨当随时代。”和许多画家不一样,1950年他就开始以毛泽东诗词作为创作素材。有人说正是这么一种做法为山水画在新时代争得了存在的权利,因而傅抱石当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的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成为那个时期大陆唯一保留了国画这个画种的学校。

1959年秋天,傅抱石来到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高5?郾5米、宽9米的巨画,被称为史无前例。作品完成后毛泽东亲笔题写“江山如此多娇”,一举奠定了他在官方美术界的地位。

此后,各地追随而来请他游览与作画者不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