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每次看对我来说都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都会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我的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要到哪里去?名和利真的那么重要吗?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吗?
我的价值观从那个时候开始转变。一方面,我们应该勤奋踏实工作,创造财富,实现人格自由;另一方面,不能把自己搞得那么疲惫,我也算是经历过很多事的人,知道要寻找快乐之源。
最重要的快乐,我觉得就是互助和责任。我后来创办企业,有了一些钱,就想做一些善事,尽一些社会责任;我不需要张扬,这是内心的一种召唤吧,否则我会觉得难受。
想想看,家财万贯不过一日三餐,你若一天吃十餐,一定被撑死;广厦万间,你睡的不过就是一张床,你若睡十个床,两个小时换一张,那你累死去。我们有物质需求,但那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从毛泽东时代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我们也必须负起责任来,其实风尘仆仆一路走过来,我们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会对财富看得越来越淡,会对快乐和责任看得越来越重。我也曾公开讲过,以后我的财富会全部捐献给社会。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看到河北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孙大午写的一篇题为《王永庆为什么不写遗嘱》的文章,他在文章里这样写道:“当我们拥有了巨大财富之后,财富究竟去向何方,就涉及人生境界的提升问题了。我们常说奉献,如果让穷人去奉献,他们也可能奉献,但数量很少,当富人去奉献的时候,他们的奉献是很大的,因为他们能做很多的善事。我们应该研究从穷人到富人、从富人到奉献者的境界演变,从穷人变成富人,人的境界没有变化,只是在原始动力的推动下,实现了功利的目标。从富人变成奉献者,人的境界就有了升华,品位得到了提升。”
“有人说,把财富带进坟墓是自己的耻辱。那么,如果我们只是完成了从穷人到富人的转变,没有实现从富人到奉献者的转变,同样也是一种耻辱。”孙大午的这番话引人深思。
中国这些年的平民慈善现象也令我感动。好多人并没有什么钱,但一样在帮助别人,这种平民之间的互相关爱是最值得尊重的,这才是整个中华慈善文化当中最坚实的一部分。
汶川地震后,这种事情集中涌现,我拥有的几个工厂,并没有做任何硬性规定或要求,甚至还没有做呼吁的时候,不少工人就开始自愿捐款。
在盖茨和巴菲特来华举办慈善晚宴的同时,当时北京还有另一场晚宴,叫做“平民慈善晚宴”,人均消费只要38元,参与者都是普通人士,好多人是公司下了班,学校放了学,或是商铺收了摊后赶到现场的。北京一所民办学校的一位名叫李占清的老师说,富人或精英主导的慈善事业,在中国可能占到20%左右的比例,“留给我们平民慈善的空间将近80%,所以这件事情做起来是非常有意义,而且空间是非常大的。”
顺便一提的是,这场“平民慈善晚宴”上,最前面的两个座位一直是空着的,为谁留着呢?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留着,当然他们不会来参加,以后会不会来,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训,我们的文明意识也还在,亲戚、邻居、朋友只要有危难,都会伸把手,只是还没有上升到慈善的理念。
即使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些缺点都可以改,而我们的优点却一直被掩盖 欧美人误解我们太久了。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难道现在我们承认自己的失败吗?绝不承认。我们现在要做的,一边是担当更多的责任,一边像鲁迅说得一样,去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让更多人哪怕通过见微知著的事情重拾自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绝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