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些文章后觉得有些好笑,物竞天择,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淘金者,这些都是常识,但西方人总喜欢上纲上线,其中掺杂的,分明是他们的不自信甚至恐惧!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做过的一期封面报道《中国买下整个世界:世界应该保持商业市场之开放》,我觉得还算客观,它的观点是,尽管对中国在全球展开并购潮的反对之声很是震耳,但大不可必掺上政治的因素,认为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之资本收购了自由主义国家的公司,天就要塌下来了。事实上,资本家以逐利为目的,既然中国资本的扩张能够为被其收购者 乃至整个世界 带来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私人企业在传播全球化成果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按照认为合理的方式分配资源,并通过竞争赢取客户。一个不透明的政府可能会控制世界资本,这样的想法可并不受欢迎。如此一来,资源将被官员摆布,而非受市场支配;驱动决定的将是政治原因,而非利益。对此种担心表达的担忧之声愈演愈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曾经都是收购的开放市场,现在也开始为中国国家支持的企业创造障碍,尤其在自然资源方面;而且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到,其他国家也对中国收起了拥抱。
“中国威胁论”是个错误,中国造成这样的威胁还有十万八千里:大部分中国公司都刚刚在国外立足。就算在他们最近交易最为活跃的自然资源方面,也没有掌握足够的供给来操纵大部分商品的市场。
中国的体系也没有国际人士所认为的那样庞大。国企在中国国内也进行竞争,其决策需要征得双方同意,而非一方颐指气使。走出国门后,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有些部门 如国防和战略基建 也过于敏感,不适合他们介入。但这样的领域少之又少。
那万一中国国企收购是出于政治而非赢利,又将如何是好?只要其他公司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这就不是什么问题。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能够选择其他的供应商,那么中国公司就能让人放心地收购能源公司。如果中国企业能将资金撒往世界,倒也不错。美国和欧洲都能利用这笔钱。担心廉价中国资本可能会削弱其对手,能通过加强竞争法更好地解决,而不是把投资拒之门外。
不是所有的中国公司都是国有。一些基本上独立,主要还是受赢利所驱。一般说来,都是这些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比如沃尔沃的新东家吉利。现在沃尔沃能在中国售出更多的汽车了;若没有这笔交易,公司前途未卜。
中国公司能将新的能源和资本带到全球的没落企业;但影响不会仅有积极的一面。中国公司为在国外取得成功,就必须入乡随俗。这就意味着雇用当地的管理人员,投资当地研发,并平抚当地人的焦虑 比如可以通过在当地上市子公司。印度和巴西企业因其私营部门的传统,价值更加开放的文化,在国外存有优势。而这也没有在中国主管人员的身上消失。
中国走向世界,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在商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投资,赢利也会更加与世界其他地区保持一致;如此一来,中国对国际合作的热情就可能增长。排斥中国的前进脚步就是对后人的伤害,资本主义不要对自己如此缺乏信心。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很是精辟!
中国领导人密集外交出访,也确定起到了“经济护航”的功能,西方的反对声音肯定不会消停,我们完全不必理会。在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应当掌握主动权,我们是时候去奋力争取主动权了。
第三,中国领导人出访日益重视与外国民众之间的亲密接触。举温家宝总理2011年到日本访问的例子吧。温总理5月份在日本访问的时候,专门接待了日本著名的SMAP乐团的成员,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些无厘头:和一支乐队聊天,会起到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