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人出手的大方感到震惊,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阅读的新闻报道中,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只是欧洲人的零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奇怪,为什么新闻报道和他们看到的事实有如此大的出入!
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西方媒体在介绍中国时,已经习惯性地只讲落后一面,在一些欧洲人的印象中,中国人现在仍然穿着长袍,留着辫子。几年前我们去欧洲,还有人问,你们中国有电冰箱吗?一些欧洲人甚至不能理解,这个在他们印象中落后几百年的古老国度,现在几乎是每人拥有一部手机了。
因为生意关系,我接触过大量的外国人。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其实非常匮乏,主要依靠来自媒体的报道。而这些报道,许多时候又往往有失偏颇。比如,一些美国媒体热衷炒作美中贸易摩擦,但往往又缺少全面分析。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媒体往往只报道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万亿,却很少报道中国用相当一部分外汇买了美国的债券,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不少美国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咬定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不公平,美国吃了亏。
除了媒体,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则来自他们现实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而仅通过一些现象得出的结论也自然难免不客观。举个例子,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印象首先来自于他们直接使用的商品,所以说到中国的经济,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人的日子过得很好了。”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平常用的东西既然都是中国制造的,那么中国人用的和我们一样,当然日子就不错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有许多商品是美国公司为美国市场设计、生产的,即使在中国制造,中国也买不到。而且,中国企业往往是按订单制造,获利有限,中国普通工人的收入并不高,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
误解不只限于西方
实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并不只限于西方。
在独联体国家,这样的误解也时常出现。一位中国记者前往当地采访时,竟然被当地人问道:中国人是不是在屋顶上种庄稼(言外之意,中国人多、地少、相对贫困)?中国人是不是还留着辫子?
在乌克兰,一些报纸还在转载关于几个有关中国贫穷的笑话:在一个发电站里,数百万个中国人趴在橡胶木地板上,穿着丝绸睡衣进行摩擦发电。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人是靠人踩着人才爬到太空轨道的。
当地的一些人往往还容易将中国人误认为是韩国人和日本人。因为当地人大多认为,穿得比较体面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不是韩国人就是日本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很多的自行车,人们还有着狂热的革命热情。
中国的“哈韩热”很盛,但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却也非常有限。我看到一篇报道:一位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有一次,他和一位韩国朋友一起聊天,由于这位韩国朋友没去过中国,所以对中国很好奇,不断地问他关于中国的事情。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谈笑间,这位韩国人突然很认真地问:中国有没有汉堡包和可乐?当他很认真地回答说中国不但有汉堡包和可乐,而且遍布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大概有几百家店时,他的这位韩国朋友惊讶得合不拢嘴。
我还看到过一篇报道,一位中国记者写道,2010年,他前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几位瑞典友人对他轮番发问:“中国人知道诺贝尔吗?”“中国如果举办颁奖仪式,人们是不是都穿着唐装或长袍?”他驻英国的同事也被人问到,中国人是不是爱吃猫肉、老虎肉。几个泰国学生赴中国留学前,甚至认真地咨询他,要不要带方便面和被子,因为“据说中国的被子质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