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节:市场进入、豁免、退出和中国的改革困境(1)

保卫社会 作者:郑永年


市场进入、豁免、退出和中国的改革困境

单相面的以GDP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发展既为中国带来了数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也造成了无穷的社会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的收入差异、社会分化、公平和正义的缺失、社会抗议甚至暴力行为,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中互相关联的现象。中国社会对社会政策的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呼声已久,而社会政策的改革在多年来也是政府的主要议程。社会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这正是这些年一直在提倡的服务性政府的主要内容。再者,在任何社会,社会政策的改革都需要很大的财力,而这在中国似乎也不是大问题,因为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各级政府有丰富的财政收入。就是说,中国不缺钱。当很多国家(包括发达的美国)为社会政策的改革(如医疗改革)而为钱发愁时,中国的问题则是有钱但用不到社会政策上去。

政府为何缺少改革动力

很显然,对社会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新政策取向的确立、国家财富的丰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中国都具备了社会政策改革的动力。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改革阻力重重,停滞不前。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缺少动力,已经确立起来的社会政策改革议程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纸面文章。

为什么社会改革那么困难?改革的动力在哪里?任何改革都必须有改革者。虽然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动力,但社会动力本身不是改革的主体。就是说,社会(或者其所造就的社会运动)能够对改革构成巨大的压力,但任何社会政策的改革都必须通过改革者。在中国,现实地说,政府就是改革者。但政府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由众多具有具体利益的个人构成的,也就是学界经常所说的政府代理人。要回答政府缺少改革动力的问题,考量政府的代理人或者改革的推行者的动力机制不失为一个切入点。如果这些人具备改革的动力,那么就会去推进改革;如果这些人缺少改革动力,那么他们就不会去推进改革;而当改革有悖于他们的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阻碍改革的推进。

从改革者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是如何缺失社会政策改革的动力的。和其他市场社会一样,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和市场分不开。发展和增长是市场的产物,发展和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自然也和市场有关。再者,社会政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纠正市场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讨论政府官员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即“市场进入”、“市场豁免”和“市场退出”。

市场进入、豁免与退出

“市场进入”非常重要,大多数财富都在市场产生,进入市场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市场在理论上是一个平面,但其组织具有非常强的等级性。所有人都生活在市场社会里,但只有很少数是市场的组织者,而这些组织者往往操控着市场的运作。在中国,政府的代理人往往扮演了市场的组织者和操控者。因为拥有国家权力,权力就是“市场进入”的门票。政府组织市场可以有不同的形式。首先可以作为一个集团组织市场,例如庞大的国有企业(从中央到地方)。国有企业所获取的巨大利益是尽人皆知的,国有企业内部的高工资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收入差异的一个主要根源。政府官员个人可以通过“寻租”方式和商界发生关联,成为共同的市场组织者而获取或者分享利益。政府官员也可以通过“转业”到商界,成为商人后“借用”原来的政府关系而获取利益。不管怎么说,政府官员是中国社会中从市场改制获取利益最大的一个群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