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节:第三章 无心插柳(5)

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作者:张小平


当然,在当时贸然进入房地产业,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尤其是在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这种时刻,起作用的是商人的敏锐感觉和冒险精神。张瑞敏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黄光裕更为冒进,他说:“只要有三分把握的事,我就敢去做。”

黄光裕进入资本密集的房地产行业,还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他有足够的现金。这点对他来说似乎是顺手拈来。在零售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巨大的现金流量中,因为货款结算的时间差,总能有一笔数额不小的“沉淀资金”趴在账面上。随着国美电器的发展,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在黄光裕进军房地产的1997年,国美当年的销售额近10亿元),其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国美系内的投资公司,以往来款的形式转移给了系内从事房地产的公司无偿使用;同时他还期待,房地产业的高回报带来的收益又能流回电器零售业,为其不断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后来黄光裕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曾承认:“在七八年之前,国美的房地产业务曾经借用过国美电器的资金,但是金额不大,属短期拆借。”在其他场合,黄光裕也说过类似的话,“这笔巨大的现金就在我这儿,谁也说不清它是谁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岂不是一种机械的经商头脑?”

《地产江湖—— 一个暴富行业的背后》一书的作者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石、黄俊钦、黄光裕、张近东、张桂平五位一流的商人,在房地产和连锁零售业之间作出了自己不同的选择。连锁、地产“一个都不能少”的是黄光裕;放弃连锁、偏爱地产的是王石、黄俊钦、张桂平;坚守连锁、心无旁骛的是张近东。

至于谁的选择正确,到目前为止,似乎效果都还不错,难分伯仲。

因为运作鹏润家园,黄光裕陷足原罪泥潭

1997年9月18日,位于北京西二环附近的鹏润家园破土动工。这是黄光裕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该项目一共7幢楼,包括6幢塔式住宅楼和一幢写字楼,共有30余万平方米面积,分期建设,1999年全部建完。在做了一年的外部环境和设施完善建设后,才于2000年年底以现房的方式开盘。

即使在房地产项目运作上,黄光裕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一个是坚持以现房的方式,不像当时通行的期房销售;一个是将国美的低价模式移植到地产项目上,甚至在报纸上打出五折、六折特价房有奖销售。

但事后看来,黄光裕在鹏润家园的运作上显然是不太成功的。首先,从利益方面来说,黄光裕总共投了12亿元左右,前后持续了4年左右时间,实现销售收入却不到20亿元,这远远低于同一时期、同一地段、同一档次的楼盘的赢利能力;其次,从名声方面来说,黄光裕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据《生活时报》报道,在2002年前后,鹏润家园曾发生了数次因业主与物业公司纠纷,从而遭到黑保安及不明身份的打手殴打的事情。尽管鹏润房地产公司尽了最大努力与业主和媒体保持沟通,但影响还是未能消除。至今,网上仍能查到相关的大量新闻,以及殴打业主的照片和视频。而在当时,也严重影响了鹏润家园的销售进度;最关键的一点,是黄光裕因为运作这个房地产项目,开始陷进另外几项重要的原罪——涉嫌使用暴力、涉嫌权力寻租及涉嫌行贿官员。尤其是后者,让他在2006年遭遇了“13亿元违规房贷”的重大危机。在中行北京分行的屡次贷款中,黄光裕也分到了一杯羹。

黄光裕和其妻杜鹃是1993年因工作关系认识的,而杜鹃当时是中行负责贷款业务的,这给我们一个很清楚的信息:那就是黄氏兄弟在刚刚进入房地产领域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积极向银行靠拢,以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以支撑与他们当时实力所不匹配的雄心。从事后的发展来看,黄氏兄弟是极具能耐的,因为他们最终“人财兼得”——既俘虏了漂亮、能干的杜鹃的芳心,又取得了中行北京分行的信贷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