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起来
那个想法的诞生,源自报社新闻总监的一个电话。
当时,我跟他说起一个新闻采访的计划。改革明星吕日周曾经担任市委书记的山西省长治市,不久前发生了一则新闻,市委书记将自己的手机公布在96万张名片上,散发到全市的各个角落。政治秀,还是治理创新?学界和新闻界纷纷介入,褒贬不一的议论在网络世界快速流传,《中国青年报》还刊载了长达数千字的报道。然而,综观所有的媒体报道,我们都未能听闻新闻当事人的声音。
此时,有个电话告诉我,我可以采访到新闻当事人,听听市委书记的说辞。
新闻总监似乎有些紧张,他对专访官员颇为警惕,说,千万别出现谭力那样的专访。
谭力是前中共绵阳市委书记,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因在绵阳机场和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等人合照时面露笑容而广受指责。
彼时,正在绵阳采访四川大地震的我,决定专访谭力。我想问他,那时候他为什么笑了?当铺天盖地的骂声从网络上涌来,他是怎样的感想?他在地震期间都做了些什么?
我想,这样的新闻才是好看的。因为这样的新闻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难以拿到纸面上,而公众私底下又对此津津乐道。我觉得,这样的新闻并非仅仅是口水话题,一个地震中的笑料,而是一个公共话题,它涉及公众对政治人物在灾难面前的考问。
可以想见,在抗震救灾的非常时刻,要从身为数百万人的指挥长的谭力的日程表中抠出一段专访的时间,而且还是问这种让人难堪的问题,究竟有多难。我不想用别人建议的迂回战术,先用宏大的赞颂靠近他,而后穿插着问出他为什么笑,我只想光明正大地采访他,而不愿意用所谓的迂回战术欺骗他,哪怕这种欺骗看上去似乎占领了道德高地。
虽然费尽周折,我还是完成了对谭力的正面专访。记得专访的现场有多家媒体的记者,当我问到“您知道网民在非议你么?您委屈么?您对此有何回应?”时,在场的同行很惊讶。走出谭力的办公室,一个同行说,我怎么都没想到您敢问这个问题。
专访发表之后,我还挺得意,感觉自己做了一个独家新闻。
来自编辑部的消息,很快摧毁了我的得意。他们说,读者对我的独家新闻很生气,认为《南方周末》在替谭力美言,做了一则有损《南方周末》“报格”的新闻。
来自编辑部的评价,显然也否定了我的得意。报社的新闻用ABCD四个等级由高到低做出相应评价,我得了个C。
这一回,新闻总监再度说起谭力,我就笑不起来了。
新闻总监说,地震过后,他参加了一个地震报道的研讨会,与会者中有人对我的那篇专访大加鞭挞,理由是,谭力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特别差,你们怎么能给他混淆视听的机会?我从他的语气和措辞中可以想象与会者的愤怒。
我勉强理解与会者的愤怒,如果愤怒的他或者愤怒的她是新闻界之外的人士,我就不想回应什么了,倘若是新闻界人士,我则不愿意保持沉默。我欢迎大家对这则新闻的操作做技术层面的评价,哪怕评价很低,但我反感非技术的道德评价,反对将读者的读后感混同于稿件本身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