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过头看我当时的那篇专访,只问了几个问题:
您是否知道网民在非议您?您委屈么?您对此有何回应?
您如何评价抗震救灾中的干部队伍?救援人员说,北川政法委书记被埋后对救援人员喊:“快救我,我是张书记。”很多网民嘲笑这句话,认为这是“史上最牛官腔”。对这一现象,您如何评价?
地震以来,您的衣食住行都是怎么安排的?
地震中,您既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人,又是一个市委书记,第一个角色可能会让你悲伤,第二个角色要求你镇定,这些日子以来,您是如何平衡这两种角色的?
您哭过么?
我自认为这些问题本身既不谄媚,亦无不当,至于说谭力的回答是否是读者愿意看到的,他说的是否属实,那是另外一回事。
从新闻媒体的角色本位出发
对于这则新闻,我想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从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角色本位出发,与大家做四点讨论:
第一点,我们推进了新闻的公开化。我们将一个私底下流传的话题变成了纸面上公开报道的新闻,是对新闻公开化的推进。地震期间,我曾在百度上以谭力的名字和笑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出现了18400个相关网页。但是,我们知道,它仅仅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话题,一个公众私下议论的话题。地震期间,记者们见过诸多话题,其实是无法从网络世界跻身平面媒体当做新闻公开报道的。新闻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尽可能多地报道公众关注的新闻,推进新闻事件的公开化。就此而言,这则报道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点,我们让公众听到了更多的声音。新闻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完成“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使命。地震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专访谭力的报道,那是一个读者常见的官方报道,涉及谭力个人在地震中的表现,这样的报道当然不会涉及他的“笑”。我们关于“笑”的报道,给资讯世界贡献了一种新的声音。我在专访中还问了“史上最牛官腔”,这是由海鹏兄的报道引发出来的,所以我请谭力评价了这一问题,将报道往前推进一步,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声音。
第三点,我们向大家期待的真相逼近了一步。谭力是个什么样的人?谭力在抗震救灾中是否做得好?李红平说,这是大家期待的“真相”。我想说的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过要做“谭力真相”的报道。这是一则调查新闻的题目,我从未想过做这样的题目。但这并不表明这篇专访无益于真相。事实上,每一个接近新闻当事人的报道,都是对新闻真相的推进。因为,如果他说的是谎言,公开的谎言是会引来公开的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