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们在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与四位明尼苏达州的知名记者座谈,他们不但是当地报纸和电台的知名记者,还是各自报社的中层以上管理者。Star Tribune的杜谢恩·保尔·德鲁说,对于正在进行的总统大选,他们抽调了一部分骨干记者拼合成一个特别小组,以应对裁员导致的人手不够的窘迫。但是,他们的总统大选报道只锁定在明尼苏达州境内,发生在外地的大选新闻,他们只好从美联社或者《纽约时报》购买。
尽管他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仍然不能在互联网的压力下力挽狂澜。德鲁说,美国人的钱比过去少了,他们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同时订几份报纸,而且也没有必要,同样的消息,他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
涌往互联网的读者卷走了本来属于报纸的广告份额。汽车之类的分类广告,喜欢投放到互联网而非广告主们过去热衷的报纸上。他们猜测,与日常生活关联的分类广告,有三成左右去了互联网。理由是: 互联网上的广告效果相对于报纸,除了物美价廉四个字,很难找到更为准确的字词加以描述。
广告跌了,纸张涨了。约翰说,一涨一跌,不景气是在所难免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年过花甲的约翰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报界,虽然心灵的某一个角落可能还有一丝丝不舍。
未来的新闻业可能会成为非营利产业
“报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明尼苏达州公共广播电台的一位报人说的。我注意到,他吐出这几个单词的时候,语气中略带感伤。
他举例说,他看了昨天美国五六家大报对总统大选的新闻报道,很不满意,他推测美国报界的新闻品质正在下降。他担心,质量下降的新闻报道会不会反过来加速报界的衰落。
我接触过的当下四五十岁的美国报人,常常将20年前视为他们的黄金时代。曾得过大奖的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位讲师小姐说,20年前,她初入新闻界,有充分的时间去采访、去核实、去编辑、去校对,那时候,她们很少感觉到压力的存在。回头想想,那真是一个黄金时代啊。
和讲师小姐一起与我们讨论的当地媒体的一位新闻主任接茬说:“可惜,我们过去并未那么想。”
他好像颇为怀念过去的时光。
怀念过去的报人显然不止他一个。但是,怀念有什么用呢?
知道怀念没用的人,勇敢地踏入了新媒体。
10月21日中午,我在一个午餐会上和一位中年男子相对而坐。看上去50岁左右的他,曾是Star Tribune的股东。一年前,他募集捐款,创办了网上新媒体公司。他们有6个全职编辑,2个全职记者,40多个半职记者,他们计划到2010年实现盈亏平衡。
他说,直到两年前,办报还是一件赚钱的事情,情势的逆转发生在最近两年。更为麻烦的问题在于,人们将再也看不到报纸重新走向繁荣的一天。据他透露,他过去投资的一份报纸已濒临破产,股东们已无法分红。
午餐中,他最让我和我的同伴们震惊的一句话是:“未来的新闻业不可能成为赚钱的行当,而只能成为公益事业。”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他将自己创办的网络公司定位为非营利的NGO组织。他说,他的网上新媒体公司的资金来源有三个部分: 一个是会员自愿付给他们的会费;一个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广告收入;一个是公益基金组织给他们的捐赠。他说,最后一个是他们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他说,那些对传统报业失望的人们,希望网络新媒体之类的公司能够承担起推动民主、关心公共政策的重任。
依照美国人的观念,媒体与民主互为依靠,新闻媒体是民主体制中的“第四种权力”,运行良好的新闻界可以有效地监督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他说,在美国,类似的新媒体公司目前有五六个。他自豪地说,他们代表着新闻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