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南卡罗纳州的大哥伦比亚地区商会总部见到约翰的。他的名片上写着商会副会长的头衔,如果不是会长在开场白中介绍他曾是南卡罗纳州知名新闻人,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胡子花白的老头,曾在报界摸爬滚打过40年。
出于礼貌,我不能像在国内那样问“您老贵庚”,但我预计,约翰应该是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美国,他这样年纪的报人并不像国人一样选择退休,所以,当他觉得萧条的报业不能给他舒服的感觉,他接过了会长递给他的橄榄枝,由为读者服务,变成为商人服务。
约翰是从南卡罗纳州最大的一份报纸The State离开新闻界的。他在新闻界的最后一份工作,是这家报纸的专栏作家。在美国,专栏作家是个体面的职业,他们享受的待遇以及社会给予他们的荣耀,有时候甚于总编辑。
约翰说,他是从记者做到编辑,而后再做到专栏作家的。漫长的新闻生涯为什么会突然中断,而且是在专栏作家的位置上?他说,不停的裁员使得周围的同事越来越少,新闻的品质也越来越低,报界已经不能让他自由地做他爱做的事。
约翰的报纸隶属于一家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分析师们老说他们的股票要跌,董事会于是要求经营团队裁撤人员,降低成本,给投资人一个不太难看的账面。美国报纸的品质是用金钱堆砌而成的,缩减成本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员的裁撤、品质的下降。有被动被裁撤的,有主动离去的。主动离去者,如约翰,虽然不舍得,也还是走了。
每天早晨当他醒来的时候,他有时会怀念过去。他说,如果没有离开新闻界,他应该在报社撰写关于总统大选的专栏。
约翰说,他不是美国报界的个案。
过去两年来,记者编辑离开报界另谋出路,已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个现象。具体有多少为报馆工作的记者编辑被裁撤,约翰也不晓得,他知道的是,他过去的同事同行中,有的去了更小更没名气的报馆,有的去了他们过去不屑一顾的广告公司做广告经理或者公共关系经理,还有的去了学校,和教授新闻采访写作的教员们争夺饭碗。
都是互联网惹的祸?
约翰的讲述让我想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乎报界萧条景象的记忆。
十天前,刚来华盛顿的时候,《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大报的同行们就点点滴滴地谈到美国报界的萧条,或许是因为点点滴滴,我并没怎么在意。我以为,他们所谓的萧条,可能只是个别报馆遭遇美国经济危机的“池鱼效应”。
五天后,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波利斯市,当地的亚裔新闻人协会设宴欢迎我们这拨东亚记者,闲聊间,一个供职于明尼苏达州最大的报纸Star Tribune的亚裔记者说,他们公司最近两年来很不景气,广告收入下降,编辑部不断裁员,先前驻美国东西海岸各大城市的记者纷纷撤回,该报当下刊载的全国性新闻,往往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之类全国性报纸供应的。
他将他们报馆的衰落归因于互联网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