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消逝的字符(1)

大爱:《孝经》的密码 作者:王扉


【消逝的字符】

本章经文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小节:(一)从开篇到"汝知之乎"。孔子、曾子师徒登场,闲谈不闲。孔子拈出一个大哉问,什么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二)自"曾子辟席"至"终于立身"。孔子给曾子讲明了孝道的大纲。孝不只是赡养父母那么简单,更要懂得为国尽忠,立身行道。(三)从"大雅"到"聿修其德"。孔子引用诗经上的话,言人只有牢记祖先的德行,光大祖先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这一章经文中消逝变化的关键语汇主要有:一、"谊"字,今文作"义"。二、"仲尼闲居,曾子侍坐"。今文本作"仲尼居,曾子侍",无"闲"字与"坐"字。三、所有的"无"字,在古文本作"亡"。

"开宗明谊"

今文本作 "开宗明义"。一般认为在古代"谊"与"义"同,其实还是有分别的。"谊"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言从宜,本义为合宜的德行或道理。而"义" (義)是个会意字,从我从羊,"羊"表祭牲,本义为仪制,法度。后才做"情谊"解。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是谓义为古文威仪字。谊为古文仁义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文中还有一个 yì字--乂, 从丿从乀,相交之意。比如湖南省宜章县,古叫乂章,就是取大小章水交汇之意。宋太宗是赵光乂,不是赵光义。很多人把乂写成义,认为是一个意思,其实差一点,就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人了。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

今文本无"闲"字与"坐"字。两字之缺,孔子与曾参之间和谐的师生情状没了。特别是没了"坐"字,下文的"曾子辟席"就失去了铺垫,显得突兀。辟,通"避",离开。古人席地而坐,起身回话称避席。

《礼记》里有一篇《仲尼燕居》。燕,通"宴",闲也。燕居即闲居,都是指在家闲暇休息,优哉游哉的情态。这篇文字的开篇就写得非常有意思,"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其中,女,通"汝"。这段话说的是孔子在家闲坐,子张、子贡、子游陪侍在旁,先是站着,在闲扯中说到了礼。孔子说,坐啊,你们三个人。我来给你们讲讲什么是礼……

《礼记》里还有一篇《少仪》,讲的是少者事长者的礼仪。其中一段说:"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蚤莫,即"早暮"。 这段文字说的是,一个人陪侍君子坐着谈话,如果君子打哈欠伸懒腰,转动笏板,抚摩剑柄,调整鞋头的朝向,讯问时间的早晚,这个时候就应该主动请求告退了。这一段其实可以看做是孔门弟子的一堂肢体语言课。

"以至德要道训天下"

今文本改"训"为"顺"。顺是什么?《说文》曰:"理也。"从页从巛,会意字。川流不息,顺流而下。而训是什么?《说文解字》曰:"说教也。"从言川声,形声字。顺其意以训之教之。

训之教之以什么?至德要道也。什么是至德要道?那就是孝。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孝经》称之为"至德要道之经"。这样一来,就比较好玩了。笔者在《破玄:老子的密码》一书中说过,《老子》一书不是《道德经》,而是《德道经》。现在,这本《孝经》,难道又是一本《德道经》?笔者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拘泥。我们亦可以这样趣解《孝经》:如果我们将孝字拆开来,就是老、子二字,这样一来《孝经》就变成《老子》了……呵呵。

关于这个孝字,民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孝"字就是儿子背上背着一个老人。但儿子要把老人背到哪里去呢?在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粮食、肉等食物极度短缺。老人老了,不能干活还要分口粮,成了家庭中的极大负担。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就背起老人,把老人扔到深山老林,让野兽吃掉。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人往山里走时,老人拿了根树枝,一边折一边扔。年轻人就问老人:"你在做什么?"老人说:"我看天快黑了,怕你回去的时候找不着路,迷在山里,我就一路给你留下枝条,做好回家的标记……"这个年轻人一听,潸然泪下。于是,他转过身来,把老人重新背回了家,好好侍奉。从此,孝道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人类也从原始社会迈向了文明开端的时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