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消逝的字符(4)

大爱:《孝经》的密码 作者:王扉


【砚池堂夜话】

变态的"二十四孝",可以休矣!

前些年北京的一家杂志要做一个现代解读二十四孝的专题,约我写一篇文章。我问负责该专题的策划编辑说,你读过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那篇《二十四孝图》吗?之所以这么问,原因有二:其一是对鲁迅先生抨击"愚孝"的认同;其二就是对歪曲孝道的所谓"二十四孝"本能的反感。

我们在这一章中讲了什么是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将"孝"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用笔者的话来说,这就是孔子的"孝道三段论",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公民责任、公民素质:首先要爱护身体,事奉双亲;其次是出社会做事,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立身行道,止于至善。孔子所云的孝是极其广博的,绝不是局限于单纯的赡养父母、孝顺双亲,更强调"移孝作忠","修齐治平",所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是也。

孔子认为孝是至德要道,以训天下,可以建设和谐社会("民用和睦,上下亡怨")。孔子曾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我的志向在《春秋》里看得到,我的行为在《孝经》里学得到)"。孔子提倡的孝道,绝不是中国进入帝制社会中后期即宋元明清时所宣扬的"愚忠愚孝"。那些所谓"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是对《孝经》的最大歪曲。比如在《孝经·谏争章》中就有:"故当不谊,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谊则争之,从父之令,又安得为孝乎?"不谊(义)不争(诤),是为不孝。一味顺从的人,在孔子眼中绝不是忠臣孝子。愚忠愚孝的观念,是后世统治者为了奴化百姓,将"孝"工具化、愚民化的一大发明。而《二十四孝图》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元朝画家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故事绘制的一本通俗图画书。鲁迅先生幼年时从一位长辈手中获赠该书,"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其中不少的故事,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个"二十四孝图",就是一本超级畅销的儿童绘本书,从诞生至今600余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对世人的毒害也甚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