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名师善诱,让学生自己体验“脉动”
63/教师读题学生判,热情因刺激而生
66/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9/小主持人上台,教师做幕后推手
71/学生不提问,讲台上的教师很孤独
74/学生唱主角,教师退而求其上
77/打住“包办”的话,接受学生说“不”
79/质疑音乐的迷雾,教师“误导”思维的浪花
83/善做游戏,带学生在趣味中探索
85/课堂教学,请教师停止自我陶醉
■名师善诱,让学生自己体验“脉动”
循循善诱,是教师授课口才的基本技巧。“循循”是指讲究教育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启发学生;“善诱”是指善于引导学生联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循循善诱的根本就是要多引导,少灌输。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主导如何启发、引导主体?涉及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主被动的转换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观念,做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早期就为我们树立了可效仿的榜样。
历史教师都知道,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烦琐,各种文史资料、插图、题注,学生们往往眼花缭乱,教师有时也会感到无所适从,陶行知先生却能把古代史课上得无比的轻松自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在教“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他一反以前先讲述课本内容再分析重难点的做法,而是说:“同学们,请大家先把本课要讲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出来,十分钟后我们开始讲课。这十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讨论。”
学生们开始埋头阅读课本,并时不时地交头接耳一番。
十分钟后,陶先生说:“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一课,哪位同学回答一下,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而结果是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陶先生赞许地看着他的学生:“对。隋朝灭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从太宗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史称‘贞观之治’。到玄宗前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今天将学习唐朝前期这一段我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历史。那么,同学们,在这段时期,你们认为影响最重大的是哪一段历史?”
另一位学生举手:“陶先生,我觉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重要了,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唐朝正处于鼎盛。”
这回立即有同学表示反对:“不,我觉得贞观之治才是重中之重。”
陶先生微笑地看着这位反对者:“你的理由呢?”
或许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这位学生立即提高了音调说:“因为唐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旺起来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可以说得具体一点吗?”
这位同学沉思了一会儿:“唐太宗李世民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注重各方面发展,这样唐朝从他开始兴盛起来,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陶先生点头道:“说得不错,这确实是个重要阶段。那么,为什么历代王朝第一代君主往往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呢?待会儿我们会详细讲述。苏珊同学,你刚才认为开元盛世也是个重要阶段,你的理由呢?”
苏珊立即站了起来:“这段时期不仅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时期,理所当然是一个重点了。”
陶先生笑逐颜开:“有道理。那么,除了这两个重点,大家谁还有不同意见?百花齐放呵,大家有话尽管说。”
另一位女生举手说:“老师,武则天统治的时期是不是也是一个重点呢?”
陶先生笑道:“问得好,贞观之治是一个开端,但开元盛世并不是直接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武则天在位的这段时期也不容忽视。唐高宗时武则天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可以说她在位的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下面我们开始详细讲述这三个时期。”
带着自己找出来的几个重点,学生们顿时有了明确的方向感。
一节课快到尾声时,陶先生问:“谁能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立即有很多同学举手,其中一个答道:“我发现,如果把我们前边分析过的几个重点串起来,就是这节课的一条线索。”
陶先生十分满意地点点头,哈哈笑道:“说得对,既然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么,以后课堂的重点和线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找了!”
课本内容看似纷繁复杂,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们只能掌握最主要的部分。与其由教师“灌”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用心灵去触摸知识,亲自体验哪些地方有最强劲的脉动——重点内容。
许多学生对历史课感到头疼,不仅仅是由于年代久远,因“人事皆非”备感陌生,还由于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停地讲,临下课圈上几个关键点或者布置几道思考题了事。
这样的教学,讲台上的教师讲得不可谓不多,讲台下的学生记得也可谓不少,但是一节课下来已经被灌大了头的学生,脑海里似乎一片汪洋,不记得教师强调了什么。
教师不厌其烦地把重点“喂”给学生,学生被动听讲,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最原始的母亲喂婴儿的方式有得一拼,把食物嚼得很细,口对口地喂给学生,学生吃得很省劲、很舒服,但是天长日久,学生自己找食吃的能力、咀嚼的能力、消化的能力都退化了。因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学习上养成了依赖教师的惰性,思想意识也越来越趋向于被动,反正老师会告诉我重点,我又何苦多费劲?
陶行知先生在课堂上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来寻找重点。这是一种化繁为简,化消极为积极的教学方法。
事实证明,陶先生的这种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因为意见不同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争论”。在这种十分高涨的学习气氛中,正确的答案自然就水落石出了。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和要解决的疑点;对于教师来说,这些难点和疑点则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切入点。利用好这个切入点,就能使课堂教学因解决了难点、疑点而产生震撼力,彰显了学生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