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擒故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5)

好教师赢在好口才 作者:王一铭


 

师道箴言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

——叶圣陶(现代)

■学生不提问,讲台上的教师很孤独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曾说:“当一个好教师,三分靠内才,七分靠口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之后,学生不能提出疑问,说明教师的讲授很失败,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技巧进行深刻的反思。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特别欣赏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的两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但是,教师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无形中就会用自己的讲解占据全部课堂时间,忽视或无暇顾及学生的提问。教师身上的这种心理倾向,压制了学生的天性,也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因而会形成一些片面的认识,教学时也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新课改已经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以教育为主体”的模式转化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学习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中去,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做法。

但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儒家的“师道尊严”、“唯师独尊”的教育理念像遗传基因一样,使教师在受教育过程中继承了下来,成为一种顽疾难以克服,教师要想真的放下“自我”就要在灵魂深处完成蜕变,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

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是敢于站在浪潮中搏击风雨的人,在求新求变中修正自我、发展自我。北京某中学的李彦雯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李老师在讲乙醇与活泼金属钠反应时,让学生先回忆水与钠反应的现象,并提示学生用比较学习法,然后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用投影仪提出问题,让学生比较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切都按李老师的要求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突然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加一点酚酞试液看是否变红?”接着,李老师将酚酞试液滴加入试管中。哗!液体反应了,而比液体反应更热烈的是课堂——同学们沸腾了。大家很激动,但随之而来的是困惑:“乙醇和钠反应是不是也生成了氢氧化钠?否则溶液为什么也会变红?”“我们怎么证明这个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李老师心里咯噔一下,立即看了看手表,要是解答了学生的问题,这节课的任务肯定完不成了。于是她搪塞说:“产物就是乙醇钠。你们知道就行了,考试也不会考为什么是乙醇钠及怎么证明的!注意听,我要往下讲了!”李老师看得出同学们听了她的话并没感到满足,仍有一种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因时间关系,她还是没有多说什么。课下,几个学生仍然好奇地围过来和李老师讨论这个问题。

这件事,引起了李老师的思考。教师上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完成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听自己的话?还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她得出的结论是:“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这里他们学习知识,提出疑问,也犯错误,才是主人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服务于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激发兴趣,是教师的崇高责任。所以教师不能只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这种钻研精神。”

后来,李老师特别注意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哪一节课没有学生提问,她就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很孤独,当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时,她总是小心呵护,而不是去扑灭它。她认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是教师的荣耀。以后的课,她更不允许自己孤独地站在讲台上。

李老师对一节没有对学生的提问做出正面回答的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得出了“转变教育观念”的结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是为他们的学习服务;教师上课的目的不是“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指出了今后的教学改进方向:“不允许自己孤独地站在讲台上。”

李老师是善于思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青年教师,她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在校友留言中写道:“李老师的课真的很好。你们如果去化学组,就会看到李老师桌子上那一摞摞的书,她每天都在努力地学,学着怎么样才能把我们教好。”如果有教师在教学任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没有思考过学生提问的重要意义,那么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案例来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讲过她这样一段亲身经历:教授从兜里拿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奖励他一美元。”

这位教授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课是“历史与宗教”,当他把自己该讲的都讲完之后,他问道:“大家有什么问题?”下面的学生谁也不出声,他请求说:“大家要提问,否则的话我无法理解大家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有人举手,这位教授的心不是“孤独”了,而是相当不耐烦,不,甚至是愤怒了。没有人提问题,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

这位教授用一只拳头敲着桌面,喊着:“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根本没听课还是愚不可及?”

教授的这番话,让课堂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学生们吓坏了。大家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背课文。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他们期待学生能够还给自己曾经讲过的“正确答案”。就这样,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学会了如何应付老师的提问,而自己已经不习惯、不会提出问题了,如果学生未经许可就反问教师,那是有悖于师生之道的,所以,在美国教授晃动的一美元下,所有的学生都不知所措。

也许我们不曾觉得提不出问题有多大的危害,可这种危害是隐形的,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提不出问题说明学生的想象力匮乏,创造力枯竭。而创造力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想象力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的多数人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未来的希望将会十分渺茫。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借助想象力把知识和现象联系起来;更需要不断解放自己的创造力。这在一点上可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放下自我,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真诚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他们提出什么问题,不能嘲笑,也不能指责,而是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对善于提问的学生加以赞赏和鼓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