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收服人心的三大武器(2)

领导者收服人心的沟通之道 作者:(日)菅原美千子


逻辑是万能的吗

随着商务活动的增多,逻辑的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优势是使原本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不可否认,逻辑思维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根据前文所讲的“说服机制”和“大脑结构”,我们发现,即便拥有完美的逻辑框架,我们也不一定能马上说服别人。比如,不管在初次见面时营业员多么巧舌如簧,顾客也不一定相信他。所以,如果不管对方愿不愿听,就开始夸夸其谈、推销自我,很可能弄巧成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一听到 “大道理”——不管它有没有道理——就会从内心抵触,甚至觉得讨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原则和评判标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会无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原则来衡量对方说的话。因此,我们时常会觉得“事情也不是这样吧”或者“结果不一定就是这样吧”。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逻辑传达效应的是以数学和物理公式为代表的“形式知”(标准公式、理论知识)。比如,“1+1=2”,这种逻辑是任何人都推翻不了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却无法用数字逻辑来表达。比如,“和顾客建立信赖关系的方法”,其中就包含了“暗然知”(不用标准表现出来的固有知识和技术)。

不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能用“因为A所以B”这样的公式来表达。在组织里面,如果仅仅用逻辑来表达想法,很多事情都没法解决。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交流中逻辑思维并不重要,而是说你要懂得权衡。如果你想成功说服他人,那么你要意识到“逻辑思维并不是万能的”,更要将说服机制中情感和信赖这两个基本条件运用其中。  

象棋大师的直觉胜过逻辑

既然逻辑不是万能的,那么最有效的说服方法是什么?

前段时间,NHK播放了象棋大师“羽生善治名人”的纪录片。被誉为天才棋士的羽生名人,为何能如此强大?

尽管羽生名人的大脑中,有自己独特的“定迹”(从以前的经验中总结出的应对棋局最完善的方法),但是,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他在对弈的时候竟要“将定迹完全忘记”。理由就是:如果拘泥于定迹,就不可能出现创新的灵感。

象棋本是一种逻辑思维游戏,但象棋界的常胜将军羽生名人却对逻辑置之不理。这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羽生名人所说的“灵感”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东西,而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将自己过去胜利的模式、数据等在脑海中重新组织和利用,从中选出最合适的一招。(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四章将讲到的“会话反射神经”。)

更重要的是,羽生名人在灵感闪现和出招的瞬间,依赖的是他的直觉。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会优先考虑逻辑思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觉得只有正视从心头涌上来的灵感,才能更好地发挥实力。”这说明羽生名人不仅有强大的左脑,还有灵活的右脑。

在说服他人的交流方式里,没有绝对的方程式。我们在追求未知的独创性和想法时,不妨从羽生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有一本名为《麦肯锡流的图像展示技术》的书上包含各种各样的图表,比如,反映某公司当年的销售额是1990年的4倍,或者某公司在业界的市场占有率最小的图表。看到这些图表,大多数人脑海中会闪现金钱的图像(我就是这样的)。但是,作者说:“让6岁的孩子来看看。”

6岁的儿童是不会考虑规则和道理的,他们会随心所欲地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画在纸上。将他们画的东西展示出来后,我们发现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很独特。他们用船、人脸、剪刀等将数字的概念表现出来。而且,效果还很不错。

由此可见,成功“说服”对方,没有必要拘泥于图表或者逻辑方式。这本书告诉我们:图表所传递的是视觉上的信息(右脑追求的东西),而如何给每幅图表赋予逻辑含义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说服”的本质。

在组织中,善于说服下属的领导一般都有高超的演讲技巧,有能力让对方根据自己的语言暗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蓝图。而且,他必定会采取“左右开弓”(同时针对左脑和右脑)的交流方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