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吴敬琏:风雨八十年 作者:朱敏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吴敬琏与顾准等人被下放的地方,在河南省信阳市的息县。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有“不息之壤”之称。

与吴敬琏一同被下放的,除了经济所的孙冶方、骆耕漠、顾准、林里夫等经济学家之外,还有钱锺书、杨绛夫妇,以及俞平伯、沈从文、胡绳、何其芳、吕叔湘等文化名人。

息县劳动生涯

据《息县县志》记载,1969年前后,有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全国总工会等中央机关单位,在息县办了“五七”干校。

到1970年,有几千北京人来息县,住在各个“五七”干校驻地。他们在参加政治运动和田间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留下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手稿和作品。这其中,有著名学者的理论文章,以及著名作家的诗歌、散文、日记等。

比如,诗人俞平伯,在1969年随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来到息县后,就以这段生活为舞台,将农舍茅屋、河塘竹林、杂乱的集市、泥泞的道路均成为素材,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息县一年多的生活里,俞平伯共创作了近百首诗词,具有代表性的是《息县杂咏》、《纪东岳事》、《至日》等,其中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还在香港单独出版。这些诗词对息县农村的田园风光和民情民风作了真实的记录,至今读起来仍然感觉清新爽朗。①

杨绛后来也根据“五七”干校的亲身经历,写成散文集《干校六记》(1980)。书中记录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里的乖蹇命运和乐观精神,以及钱锺书夫妇恩爱、互帮互助、相依为命的感人场景,被评价为“文字简约而诙谐,感觉微妙而真切”,“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顾准在第二次被打成“右派”、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下放到息县“五七”干校期间,也留下了近20万字的《息县日记》。

在日记中,他不仅简要描写了息县的风土人情,也详细记述了“五七”战士在息县接受劳动改造的整个过程。这些日记,既是顾准思想形成的心灵轨迹,也是特定时代的真实写照,堪称一个民族遭遇的“痛史”。①

根据顾准日记描述,吴敬琏等经济所(七连)的“五七”战士,是在1969年11月16日上午10点半集合,从北京站坐车,到驻马店转汽车,经汝南、平舆、新蔡、包信集,中间经过150公里的汽车颠簸,在泥泞的土路上徒步30公里,直至17日下午两点,才赶到目的地东岳的。

“五七战士”经受了无休止的劳动与思想改造,即便是在元旦等节庆假日,也不例外。

顾准在1970年元旦的日记中写道:

“昨夜今晨的辞旧迎新,七连学员游行二次,部分同志连夜草决心书,今晨二排七时集合讨论,八时半开表忠心会,九时去指挥部专递全连决心书,行列整齐,旗帜和主席绣像飘扬,口号震天,情状热烈,与在北京相同。元旦晨加餐,还至十时以后才开饭。”

干校中的劳动强度很大,劳动条件异常艰苦。在干校的这些日子,是吴敬琏一生以来,从事体力活动最多的一段时间。

锻骨之快意

不过,吴敬琏本身就是个喜爱劳动的人,干校的体力劳动,不仅没让吴敬琏感受到多少痛苦,反倒能借着这段时间,秀一把自己在巴蜀小学与重庆南开中学锻炼出来的技能与手艺。

新年刚过,经济所的“五七战士”就要自己动手,解决住房问题了。吴敬琏先是从做小工开始,和泥推土,后来,又做起了瓦工。

据吴敬琏的好友周叔莲回忆,砌墙最难的就是在拐弯的地方,那时其他人都不会,真正会的只有吴敬琏。

房子盖好后,还要接电。吴敬琏又开始从基本的“电工守则”学起,在掌握基本原理后,方才进行实际的操作。因此,他将电工的活也干得安全而利落。干完电工,吴敬琏又开始琢磨起了木工活。

当时,与吴敬琏一同研究做木工的还有贺菊煌。为能做出一套齐全的锯子和刨子,两人经常在一起来回商量。由于锯子较简单,他们很快就做出来了。但刨子要困难许多,它需要挖不同角度的槽,方可顺利出刨花。

为做出分别应付不同场合的刨子,他俩苦思冥想,终于设计出制作刨子的一套程序。按此程序,有时一天就能做出一把。

为纪念这个发明,在1972年返京之时,吴敬琏还专门给自己留了一套长、中、短的硬木刨子。①

干活间隙,吴敬琏还可以到周围乡村走走,偶尔观光一下。顾准在1970年4月21日的日记中,就记载了他和吴敬琏等人4月6日到信阳一行的经历:

“此次去信阳,距1960年整整十年,信阳景色大变。车行息县,自息县到罗山仍为泥结碎石路面,罗山到信阳已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据闻,信-罗-演-商-合肥这条公路,已全线改铺,此为第一变化。

“信阳城内,我步行所及,仅为第三招待所至车站的短短一段,仅此一段,可见信阳车站已经改建,新建信阳旅社、旅行大楼,而道路也已全改为沥青公路,忆1959-1960年,所见信阳,不过1954年洛阳景色,市内全为土路,未见高楼大厦,此为第二变化。

“车到信阳前,距市中心十里,已是大城市郊区景色。尤其是距城六里的平桥,简直是北京东郊的再版。

“车行过速,两旁大院招牌无法认清,火电站是可以认识的,据吴敬琏说,设计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建筑物外观,也绝不是16000千瓦的电站。此外见有磷肥厂、化工厂、砖瓦厂的招牌,其中磷肥厂是由小高炉铁厂改建的。这些认清招牌的工厂,不过占全部厂栈建筑物的20%而已。”

因此,在劳动改造期间的大多数时候里,吴敬琏等人都要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但生活过得还算充实。

到1970年11月11日,政治气氛又变得日益紧张起来,七连开始举行了一系列的清查“五一六”分子大会,剑指“大批部”的人。

吴敬琏的日子,随之又难过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