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早春的萌动(5)

中国模范生 作者:胡宏伟


叶文贵悄悄地从知青那里收购来茶叶,再转手卖给烟糖公司,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是杭州产的龙井茶叶。烟糖公司的人又有几个去过天堂杭州?于是就头脑简单地把茶叶按等级照单买入。每位知青起码带了七八斤茶叶,光是温州知青就有400多人,叶文贵一口气买下了其中150人带来的茶叶。在老家,这样的茶叶一斤顶多卖两元钱左右,叶文贵的收购价翻倍--四元,然后立即抬至每斤八九元卖给烟糖公司。这一圈投机倒把,叶文贵的口袋里至少揣进了几千元。

从东北至温州,倒人参、倒熊胆、倒黑木耳,瘦巴巴的叶知青摇身一变,成了叶老板。"你问我当时有多少钱?"叶文贵几杯酒落肚,话可就多了,"告诉你吧,当年七台河市革委会主任李凤久都常找我去他家喝酒!"

1978年底,叶文贵回到老家金乡镇。这金乡根本不是金子之乡,人均耕地不足0?郾2亩,人均年收入仅20元,以"讨饭之乡"远近闻名。就在叶文贵回乡的前几个月,新任镇委书记到任的当天,金乡人贴出了这样的海报以示欢迎:"今晚召开要饭吃、要工做大会,敬请书记莅临指导"。

然而,没过多久,叶文贵发现一切都变了。

古镇的街头巷尾神速地冒出了3000多个家庭小作坊,几乎都是生产铝质校徽和塑料饭菜票。那可真叫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家家户户的厅堂、灶间架起了破旧的机床,哐当哐当的金属切割声、后院母猪哼哼叽叽的拱槽声此起彼伏。一个人口不过数万的小镇竟有1?郾2万人先后模仿、跟进,卷入雷同的小商品生产领域,还有约7000名金乡人游走全国,接订单、做推销。

为了扩大业务量,金乡人盯上了3分钱一张邮票的信函。叶文贵被自己看到的场面吓了一大跳:"当时,金乡邮电局的门口每天都挤满了人,大家都把业务信装进麻袋,挑着箩筐去寄信。交邮费的时候由于来不及点数,就把信件放在秤上称,然后按每斤多少封信来缴钱。"

据统计,1980年,金乡邮电局最多一天发出业务信52万封,一个月至少报废十几只邮戳,全国每家企业平均每周至少收到来自金乡的一封业务信。由于发信、拆阅信件、写回信等挺费工夫,镇上很快就出现了不少负责写信、封口、贴邮票、送信至邮局盖戳等工序的专业户。小学以上文化,且能写得一手好字的,只要帮别人在信封上写上地址和收信人,一个月就能赚到100多元。

脑瓜灵光的叶文贵知道,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发财机会就在眼前。金乡做铝质徽章的小作坊都要用到铝材,却没有人搞铝加工。早已在东北掘得第一桶金的叶文贵决定投资轧铝厂。

没料想,麻烦也来了。办轧铝厂要征得镇上的同意并刻一个公章,否则出门谈生意连住招待所都难。可是,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黑着脸伸出一只手:

"先交一笔管理费再说。"

"厂子还没影,哪来的钱呀?"

副镇长一听火大了,■ ■ 拍起了桌子。钻过东北老林子、见过黑瞎子的叶文贵也火大了,拍得比他更响。僵持之下,叶文贵托人疏通,书记和镇长发话,叶文贵这才拿到了厂子的"出生证"。

继轧铝厂之后,叶文贵又接连开办了高频机厂、压延薄膜厂、微机仪器厂、铝箔厂。生意倒是一天比一天红火,可是来自一些政府官员的白眼、拿捏也没少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