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走私狂潮(1)

中国模范生 作者:胡宏伟


按照辞典的标准解释,走私,指个人或者机构故意违反政府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通过各种方式运送违禁品进出口或者偷逃关税,并且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

毫无疑问,走私就是犯罪。

当改革春江初暖之时,在浙江沿海尤其是南部改革涌动最为活跃的温州、台州地区,走私黑潮汹涌澎湃,出现了大范围泛滥之势。

走私,成为解读浙江改革史的第一页颇显尴尬、却又无法躲闪的灰色片段。

1981年2月,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在福州召开东南沿海三省第一次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同年7月6日至15日,国务院再次召开东南沿海三省第二次打击走私工作会议。8月3日,转发了《会议纪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批语极为严厉:自去年以来,广东、福建、浙江三省沿海地区走私活动猖獗,并波及全国许多地区。走私之所以发展到泛滥的地步,主要是由于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走私的危害性和打击走私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们的一些管理制度不严,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给走私分子内外勾结以可乘之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走私和反走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种斗争,不仅是经济斗争,而且是政治斗争,是现阶段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

浙江沿海的走私风潮主要集中在温州及相邻的台州。1981年下半年达到高潮的走私"大雪崩",席卷了温州苍南、平阳、瑞安、永嘉、乐清、瓯海、鹿城等7个县区。其中走私狂潮泛滥的有12个区、24个乡,几乎覆盖此后温州商品经济最为繁荣的乐清柳市,苍南的金乡、宜山、钱库,平阳的鳌江等地。全市大小走私市场达17个,其中每天客流万人以上的超级市场有乐清柳市的里垅、苍南的林家院和关尾洋3个,当时号称"台湾有基隆、香港有九龙、温州有里垅"。

据温州市打击走私领导小组不完全统计,仅1981年这一年,就在海上查获走私船107艘,私货价值1100万元。缴获的主要走私物品有录音机9644台、电视机210台、手表24万只、尼龙布72万米、银元2?郾3万枚、黄金1681克……在陆上还查获贩私案件和黄金贩卖案件9589起,银元4万枚、黄金2700克、手表1?郾6万块、录音机3279台……最大的几个走私市场受到多次冲击后才逐渐转入地下,最终销声匿迹。

浙江海岸线总长6486?郾24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2200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3061个,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岛屿最多的省份。浙江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走私产生的必然性。

北宋开宝年间,杭州﹑明州(今宁波)始设专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浙江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走私活动亦由此发端。自此降1000年,浙江沿海的走私活动此起彼伏,尤以明嘉靖年间倭寇骚乱时期最盛。

关于倭寇,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权威辞书《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定义是: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抗倭,也使得浙江总督胡宗宪麾下的戚继光和"戚家军"名垂青史。

近年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显示,将倭寇简单定义为日本海盗的传统概念并不确切。比较一致的新解为:明代中叶时,前期之倭寇是"真倭",主要由日本浪人组成;后期则大多数是"从倭",即参与倭寇之乱的中国商人。他们以武装海上走私为手段,真正目的在于牟取巨额的商业利益,其气焰远超"真倭"。

最出名的"从倭"大首领是安徽歙县人王直(亦称汪直)。作为另类徽商,此人靠贩卖私盐起家,再前往浙江一带沿海从事硫黄、硝石、生丝和棉布等政府禁运物资的武装走私。王直曾先后盘踞在当时的远东贸易中心--浙江舟山六横岛双屿港及定海烈表山烈港,一度垄断了中日海上贸易。在明军的坚决剿杀下,王直移居日本平户(今长崎县),自称"徽王",追随其落户平户、福岛一带的中国商人至少有3000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宗宪将依然梦想明政府解除海禁、开放海上贸易的王直诱捕,3年后将其处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