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立业成家(3)

茅于轼:无悔的历程 作者:茅于轼


她父亲把她看成心中的至爱,不惜成本地打扮她,给她买最时髦的衣服,满足她所有提出的要求,给她买手表,买派克钢笔,买首饰。那时她还在读小学,因为身体弱,免上体育课,所以她的体育很不行。读书也是马马虎虎,经常因病请假。全家人最怕她生病,一生病全家人都紧张。到了青春发育期她忽然长得健壮起来,体重有150斤,完全没有一点病夫的影子,她大腿上的肉绷紧得捏都捏不起来。但是在齐齐哈尔得了胃病,几乎送命,以后身体一直不好。1975年她妈从苏州来北京看她,见到她落了形,以为她将不久于人世。想不到改革开放以后她慢慢地恢复了健康。到70岁以后越来越好,过去的老毛病胃病、糖尿病、肾病都不见了。但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视力减退再也没能恢复。

苏州那时流行伤寒症。可能因为供应开水的老虎灶为了省钱,水没烧开。她生这个病几乎把命送掉,头发都掉了,耳朵也聋了。她父母以为没救了,棺材都买好了。幸亏到丹阳请了一个有名的中医,救了她一命。但是青春期发育大大地推迟,成了一根细长的竹竿子。我头一次见到她的照片就是又瘦又长,但是透出清秀和天真。那时候她大概是15岁。

新中国成立后她家已经搬出了花园洋房,住进了苏州狮林寺巷63号(后来我去访问过它,已经不复存在,被拆掉了)。这是我记忆中最甜蜜的地址。结婚前几次去找她都在那儿。我们的新婚之夜是在那儿度过的。以后每次来到这儿意味着我能够见到她,拥抱她。其实我的三舅妈曾经住在同一条胡同里。可能我还去过那儿,甚至还见过她。但是我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她们住的63号是一幢典型的苏州大户人家住宅,有好几进深,每一进的大门都有很高的门槛。新中国成立后有好几家人家合住在里面。她和弟弟妹妹在院子里跑出跑进,她总是领头,后头跟着一群孩子。每次她谈起童年时的生活,她很开心,总能够感染我。我能够从她至今还清脆的声音,想象她们一边叫喊着,一边奔跑的欢乐气氛。

她是我的远房亲戚,是我舅妈的女儿的舅妈的女儿的舅妈的女儿。我称之为舅妈的女儿的三次方,或者(舅妈的女儿)3。反过来,我是她姑妈的儿子的三次方。我头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是我舅妈的儿子偷来给我的。以后又弄来一张,比较胖了一点。我见到之后当然惊羡不已,恨不得立刻就能见面。那时我在东北开火车,后来因为我生病,请假回南方,才头一次见到她。

说起这场病也极富故事性。莫名其妙地忽然我的睾丸肿胀,而且发烧。我去铁路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附睾结核,唯一的治疗办法是手术割除,这将造成不育。好在我只有一侧睾丸发病,另一侧还可以保留。这样的大事当然要多方核查,所以我请假回北京去别的医院复查。先后去了协和、东单三条的人民医院等地,都要晚上打地铺,排一夜的队。复查的结果都说是附睾结核。看来手术割除是难免了。但是我又非常怀疑,因为我没有结核病,附睾怎么会有结核菌?这菌是从哪儿进入身体的?所以我很不死心。没想到在我转辗看病的时候附睾的肿胀慢慢消退,过了20多天竟然没事了,就算完全恢复了。后来我回齐齐哈尔铁路医院让医生复查,医生也感到吃惊。因为附睾结核的病是不可能自愈的。可见不是附睾结核,当时是诊断错误。可是齐齐哈尔铁路局的人都知道我患附睾结核,现在回来上班,一定是把睾丸割除了。所以齐齐哈尔的女同志都躲着我,表示不愿意跟我谈恋爱,怕我没有性能力。后来我和赵燕玲结婚大家还是怀疑我没有生育能力。我们有了头一个小孩,有人怀疑是不是我的孩子。等到看见茅为星才消除了怀疑,因为为星长得特别像我。

她的出身对她一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她没有念过大学,是中专毕业,但是别人都说她是大家闺秀,说她气质非凡。她从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到一家之主的贤妻良母,又到孙儿绕膝的古稀之年,一贯保持着秀丽端正、雍容华贵的风度。

她的恋爱故事,可以写一本书,而且是起伏跌宕、情节曲折的故事。我想起德国剧作家席勒(1759-1805)的一句话:魔鬼在谁家下个蛋,他家就生下一个漂亮女儿。意思是说,美色是招来祸害的原因。中国也有一句成语:红颜薄命。其实,不光光是美色,一切人间稀罕之物,都是招来祸害的东西。珍贵的宝石,大笔的财产,罕见的文物,皇帝的宝座等,人们为了追求它,会不惜一切代价,挖空心思,甚至伤天害理去达到目的。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美色是天生的,无法抗拒的。天下有美色的女子如果想避免红颜薄命的结局,必须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说如何不被命运掌握自己。赵燕玲的故事可以教她们怎样做到这一点。要说也很简单,就是不要利用自己的美色达到目的,不要为环境所左右。她住的63号门里有3位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都长得出类拔萃,都是典型的苏州美女。我都见过她们,确实叫人动心。但是那两位的命运都不好。两个都因为贪吃贪玩,还没有结婚肚子已经大了。后来勉强将就,婚后都不愉快,于是离婚,再结婚,甚至一而再再而三。最后老来都很艰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