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醒的企业(30)

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修炼 作者:(美)弗雷德·考夫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爱德华将财务报表甩在桌上,“简直糟糕透了!我怎能将这报告给董事会,太丢脸了!”

“什么?”克里斯汀娜既惊讶又生气,“这么完美的报表!我们团队可花了五天时间准备啊!”

“你们这五天全白费了,一点用都没有。太长了,写得又不好,不知所云。结论不清晰,无法帮助决策。要我告诉你们多少次才明白这些报表有多重要?召集你们队的人,立刻重写。明天开会,我要看到让人满意的报告。”

爱德华离开办公室,克里斯汀娜瘫在了椅子上。

“混蛋!”她抱怨道,“没有一件事情让他满意,真不知道他要的到底什么样。”

爱德华认定这个报表“糟糕透顶”,而同一个报表克里斯汀娜却认为“非常完美”。爱德华愤怒地弃克里斯汀娜而去,克里斯汀娜则在办公室同样生爱德华的闷气,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这样因一言不合就大吵起来的情况在办公室是非常普遍的,更不用说在家庭里,在世界范围内,它往往都会让人感到沮丧而痛苦不堪。可以说,这样的交流基本无济于事。事实上,它们常常使问题更加恶化,伤害双方的关系。当事双方都会受到伤害,从而不想再一起共事或生活。在这个案例中,爱德华和克里斯汀娜不欢而散。爱德华认定克里斯汀娜做事不认真仔细,克里斯汀娜则认定爱德华是混蛋。

爱德华和克里斯汀娜都会愤怒地向他们各自的朋友诉说刚才的不快。这样做,虽然心里得到点安慰,但并不能改变两者都无法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的事实。这次谈话后,爱德华没有拿到他要的报表,克里斯汀娜也无法得到圆满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不仅如此,我也不认为他们这样做能够很快改变什么,因为爱德华没有告诉克里斯汀娜他想要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克里斯汀娜也无法知道怎样才能满足爱德华的需要。

在人与人交际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和信念决定的。爱德华恶劣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和他内心的想法和感觉有关,而非克里斯汀娜做的报表。克里斯汀娜的自我护卫,则更多的是基于自尊和内心的平衡,爱德华的评论倒是次要的。正如在第二章所说的那样,任何结果都取决于我们面对挑战时的反应能力。爱德华和克里斯汀娜为彼此丢出的难题都超出了他们各自的应对能力。因此,他们的这次交谈起不到实质作用,两者将最重要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相关信息深深地藏在各自的心中。由于无法沟通,该做的事也无法做,双方关系恶化,心里都不舒服。

在第二章,我们探索了怎样用负责任的态度迎接挑战,采取参与者姿态,主动出击。在第三章,讨论了在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时,我们如何保持正直的立场。在本章将讨论,当事双方对当前发生的事有分歧时,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去处理,该做什么。希望读者能够学会在双方意见有分歧时,还能保持合作、信任、相互理解的态度。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你对待这些差异的方式决定了你是“控制者”还是“学习者”。“控制者”声称自己明白事情的原貌,应该如何发展,还需要做什么。他们总喜欢命令别人,却很少听取别人的说法。“学习者”则谦卑且充满好奇,不是很确定应该怎样看待发生的事,应该怎么做。他们喜欢问问题,而不是下命令。他们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在动荡时代,学习者会接掌世界,而那固守己见的人会发现,自己精心准备好去应对世界的招数已经不复存在。

——埃里克·霍弗

控制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至少让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借此来建立自己的自尊。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并声称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只有当他们摆平了所有相左的观点,使每个人都赞同他们的观点时,才会感到满足。他们认为自己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任何持不同观点的人都是错的。

学习者思维活跃开放——能欣然听取他人意见,其自尊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学习者能够坦然地向他人陈述自己认为在理的观点。同时,秉承相互学习的精神,他们也非常欢迎他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自己看问题不免流于表面,只是全貌的一隅。

能站在我的角度来看看问题吗?

法国发展心理学家吉恩·皮亚杰做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实验。他找了一群年龄不等的孩子,并发给他们每人一块木头,允许他们仔细观察手里的木块儿。木块儿的正面被涂成绿色,反面涂成了红色。皮亚杰和孩子们面对面坐着,将红色的一面对着自己,绿色的则对着孩子。他让孩子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种颜色,孩子们总能回答正确。接着他又问了一个需稍加思考的问题:“你觉得我看到的是什么颜色呢?”

大多数不满五岁的孩子回答是“绿色”。显然,他们还无法意识到坐在桌子对面的人可以看到和自己不同的颜色。大一点的孩子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明白为什么自己看到绿色时,研究者看到的是红色。这些孩子的行为证明,他们已经具有了透视感(sense of perspective )——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在做了十五年的咨询顾问工作后,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许多高层主管连人生中这最基本的一课都不曾学会。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不容质疑。他们觉得,自己认为哪个报表做得糟糕透顶,那个报告就真的非常糟糕。他们看到木块朝着自己的一面是绿色,并想当然断定其他人看到的也是绿色。这些高层管理人员通常都已经超过四十五岁,活了四十多年,但做起事来就像是五岁小孩。因为自身的傲慢、自大而成长延迟。

我五岁的女儿米歇尔说自己不喜欢吃花椰菜,因为它们味道难闻。事实不是这样的。米歇尔称花椰菜“味道难闻”,是因为她不喜欢它。当然,她自己不这么想。

在她看来,谁喜欢花椰菜谁就没品味:这是典型的本体自大(ontological arrogance)。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事物的本质。本体自大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胜过一切,是看待事物的唯一的正确方式。本体自大并非不正常,体现在小孩身上,甚至还惹人喜爱,但成人犯这个毛病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然而不幸的是,这在成人身上还挺普遍。

本章开头的案例中,克里斯汀娜和爱德华都表现得傲慢、自大,因而导致双方彻底无法谈拢。但是,他们自己却认为不是那样的。克里斯汀娜之所以骂爱德华是“混蛋”,和米歇尔与她的花椰菜的逻辑一样,并不是因为爱德华就真是混蛋,而是因为她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和他共事。而爱德华认为克里斯汀娜“不细心”,也并非她真的不细心,而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和她合作。

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实际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自己想想看,你最后一次遇到和你想法不一样的人是什么时候?你真的认为有人和你持不同意见,是因为他们智商低还是因为他们和你持不同意见,你才骂别人的?

和自大相反的是谦逊。“谦逊”一词来自于拉丁文“humus”,意思是“地面”。谦逊的人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也不会自恃地位特殊。本体谦虚之人承认,自己对现实事物或真理的看法并非有什么过人之处,别人的观点也有道理,应该得到尊重和考虑。人们可以有很多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闪光和不足之处。只有抱着本体谦逊的态度,你才会包容各种不同的见解,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看法。理性上讲,本体谦逊意义重大,但它却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人至少有六岁小孩的认知水平。

对于独立于我们的感知、思维模式的事物,我们是无法(对其)形成任何概念的。一方面,我们拥有一个由事物表象建构的世界——也就是康德称为的现象世界(world of phenomenon),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所有认知来源的世界,但这种形式的知识都是主观认定的(subject-dependent)。另一方面,还有一个万物本身存在的真实世界,也即康德说的本体世界(the noumenal world)。其存在的方式我们无法记录,因此,我们也无法了解这个领域。

——布莱恩· 麦吉(Bryan Magee)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