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嵩山:脚下的路

木鱼的歌声 作者:庞永华


日子在寒冷中一天天过去。

我依然喜欢在白天到野外闲逛,看山,看水,看高空盘旋飞翔的鹰;我依然喜欢在夜里胡思乱想,想爸爸,想妈妈,想他们温暖的怀抱;我依然盼望着冬天快快过去,春天早早来到。

我看到了,河里的冰层在一天天变薄;

我感到了,吹来的风中带着一丝丝暖意;

我发现了,脚下冻结的土地开始变得酥软起来。

春天真的快要来了!

一天夜里,外婆把我叫到了炕前。

“孩子,你想没想过你的以后?”外婆认真地问我。

“不知道。”我轻轻地摇了摇头。

“每个人都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外婆拉着我的手说,“你看外婆现在年龄也大了,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万一哪天我不在了,你咋办?”

“那我就出家当和尚去!”我气呼呼地说。

“出家修行也没什么不好的,”外婆抚摩着我的脸说,“很多人都认为出家修行是逃避现实世界,是在做无情的人。其实不然,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要你躲开充满矛盾与困惑的世界,也不是要你面对这一世界而没有任何情感,而是在心上能够做主,能对心灵做主,并发挥大慈大悲的精神,普度有情……你看看咱们嵩山,既是相传很久的风水宝地,又是佛、儒、道三教共事共存的地方,拥有着各个时期建造的不同风格的寺、庙、宫、庵、观、寨、台、塔、阙、石碑、洞、书院等等……”

“那他们会要我吗?”我问外婆。

“会的,”外婆肯定地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

“那信佛有什么好处呢?”我追问道。

“当然有了,”外婆认真地说,“为自己,可以转迷成悟,解结去缚,清心寡欲,离苦得乐;为社会,可以教导社会,化度社会,来为社会谋福利,使大家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

转迷成悟。

解结去缚。

清心寡欲。

离苦得乐。

忽然间,我感觉出家修行其实是那么很自然的一件事,就像其他小朋友出门去上学一样。

“那我怎么去呀?”我问外婆。

“我送你去!”外婆说。

“那山高路远的,你咋去?”我担心地问。

“再高的山,也高不过站在它顶上的人;再远的路,也远不过决心要走它的人!”外婆的语气充满坚定,“趁着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还能走走,让我再看一看这美丽的嵩山吧!看了一辈子,我都没有看够啊!”

我看见外婆的眼睛里仿佛有泪光在闪。

我知道,她爱这里。

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爱这里一切的一切。

当然,还有爱她这个苦命的土*。

我听着外婆的话,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我决定出家修行。

几天后,我和外婆就踏上了通往嵩山少林寺的道路。

一路上,峰峦耸秀,怪石玲珑,松柏翠绿,山色空濛,寺院塔庵随处可见……

处处风景秀美。

“不出家门,你还能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风景吗?”外婆在路上问我。

“不会的!”我说。

“这人活一生,就像出趟远门,”外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每个人,都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陪自己走到终点……”

人生就像出趟远门。

每个人都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陪自己走到终点。

我一路听着外婆的话,看着一路的风景,身体疲惫,心情却很激动。

我们就这样走着,渴了,喝山泉里的水;饿了,吃带着的干粮;冷了,困了,就找一个避风挡寒的洞穴,生堆火取暖和休息……

我们就这样走着。

走着。

山门前:响起的钟

两天后。

我和外婆终于来到了少林寺。

少林寺沿山坡而建,座落在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

“看看,多好的地方啊!”外婆看着近在眼前的少林寺激动地说,“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前面有五峰,后面有群山,既是我国禅宗的发源地,也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真不愧是‘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啊!”

“很多人说你耳背、眼花,记忆力还不好使,我看你一点都不是!”我笑着对外婆说。

“我耳背,那要看我听到的是什么话了;我眼花,那要看我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人了;我记忆力不好使,那要看我碰到的是什么事了……”外婆叨叨起来没完没了,“这做人哪,要会发光也要会冒烟,要会上墙也要会钻沟,要吃得来苦也要尝得来甜……”

“晕了,晕了,”我摇着头对外婆说,“你的话简直跟迷魂汤一样!”

“人生处处都有迷魂的汤,”外婆一本正经地说,“这修行,就是要你拨开迷雾,看清世界,不要被别人的迷魂汤给灌迷糊了!”

人生处处都有迷魂的汤!

不要被别人的迷魂汤给灌迷糊了!

“你看看这少林寺的山门,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山门吗?”外婆问我。

“山也有门?”我纳闷地问。

“当然有了,”外婆说,“山门,其实应该叫做‘三门’。根据佛教中说,‘三门’就是三解脱门的简称,所以人们经常称寺院大门为‘三门’,也叫山门。”

我看见山门的正门上方横悬着长方形的黑底金字匾额,上面写着“少林寺”三个大字;下面还有石狮子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山门的八字墙外,有东西两座石坊……

“你瞧瞧这山门,这可是清雍正十三年敕修时创建的呦;你瞧瞧这门额上悬挂的横匾,这可是清圣祖亲笔字、康熙御题颁赐的呦;你瞧瞧那石坊,是明嘉靖年间建立的;就连那一对石狮子,也是元明旧物……”外婆自豪地说,好象这些东西都是她的一样。

“那这里面的老和尚们都是什么时候的?”我开玩笑地问。

“不敢乱说话!”外婆的脸马上拉了有一丈多长,她十分生气地说,“修行先修口,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小心祸从口出!”外婆没完没了,真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这出门在外,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嘴,还要管好自己的手!你现在伸出手,是不是又想摸摸那石狮子的脑袋呀?”

“这都让你给看出来了!”我说着悻悻地缩回了刚刚伸出去的手。

“乱说话,乱伸手,坏处可多了,”外婆又唠唠叨叨起来,“容易得罪人,容易给人留把柄,容易惹是非……”

就在这时,寺院里传来了洪亮的钟声。

“听听这钟声,”外婆唠叨起来简直比钟声还洪亮,“它就是起到警世醒人的作用啊!警钟常鸣,管好自己的嘴,小心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手,小心灾从天降!”

警钟常鸣!

管好自己的嘴,小心祸从口出!

管好自己的手,小心灾从天降!

我抬头看了看外婆,发现她正一脸虔诚地整理衣服,看样子准备拜佛。

我们朝寺院大门走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