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低碳转型除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制性减排、碳关税两大压力外,还受到自身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这主要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在进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居民用能水平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的发展还很薄弱。下面就能源问题、刚性的碳排放需求、国内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等方面予以说明。
(一)能源问题
一是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进口仍在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都有了较大发展。2000—2008年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量都有所增长,能源生产总量由2000年的129亿吨标准煤发展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138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
在这一过程中,能源的进口量也有所变化。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能源进口量处于上升的趋势。而未来上涨的资源价格也会对大量使用能源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带来负面影响。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油消费将以每年18%的比率增长,而中国消费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其两倍。《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大约26亿吨,天然气缺口800亿立方米。此外,《2009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也指出,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可能会上升到65%。
二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不足。
200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一书,书中指出:“虽然中国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其中,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此外,中国除人均煤炭拥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外,其他如耕地、水、天然气和石油的人均拥有量都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3-3)。
三是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能源结构是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内各种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包括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当前,中国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能源资源为煤炭,其次为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见表3-1)。但同时,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761%下降到2008年的687%,其他能源比重由239%上升到313%。
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1年741%上升到2008年767%,因此现阶段中国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并没有下降,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这种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而煤炭消费又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四是能源利用率较低。
虽然以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来计算,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仍然粗放。庄贵阳、张磊庄贵阳,张磊从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J]形式与政策,百度文库,2010年9月16日。指出,“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中国8个行业(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纺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中国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都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此外,先进技术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大量并存的现象,进一步使中国的能源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由此可知,能源问题将成为中国低碳转型道路上的一大约束。如果目前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较低的能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缓慢状况持续下去的话,中国政府承诺的减排指标将很难实现,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低碳转型将面临更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