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供奉御药同仁堂(4)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皇帝、后妃虽号称“龙体”、“凤身”,却免不了“圣躬违和”、“凤体欠安”。因此,供奉御药的方式,也因保养“龙凤之躯”的需要和病情的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据清朝太医院档案记载:宫廷要求同仁堂每三个月进货一次,这是“定时供奉”。所进药材,必须是产地地道、挑选干净的顶级药材。丸散膏丹等成药,必须按宫廷的处方工艺制造,要求质效兼优。

第二种供奉方式是“票传交进”,每逢宫内有特殊需要,如皇帝要出巡或游猎,御药房会“票传”同仁堂。同仁堂必须按照御药房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备足所需药品,送往御药房或指定地点。清代档案中就记载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季,乾隆赴热河围猎,需要带咀片丸散等“随围药物”。由于御药房药品不全,便“票传”同仁堂,限期送到。传票内有细药牛黄、冰片、麝香、朱砂、雄黄、犀角面等七种;有普通地道药材二十七种,如茯苓、甘草、菊花、当归、枳壳等。还有中成药三十四种,如仙药茶、藿香正气丸、六味地黄丸、虎骨木瓜丸、麦味地黄丸等。传票上每种药的量都不是很大,如牛黄、冰片、麝香、朱砂、雄黄等,都是五钱,茯苓、苏叶等普通药材也都在一到两斤之间,说明这些药只是供皇帝等地位极高、极显贵的人使用的。有意思的是,传票中居然还有“西纸二刀、笔二支、墨一锭”,估计是供书写病案或药方之用。

在同仁堂将所有药材全部交齐,一切办备后形成的粘单上,有“存案可也”的批语,说明同仁堂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可以存案归档了。

“康乾盛世”之后,大清王朝逐渐走入了内忧外患的衰落时期。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英国军队侵袭广东沿海,沙角、大角炮台陷落。正月初八,清政府对英宣战。二月初五,虎门失陷,广州门户洞开。八月二十一日,英军舰船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然后又北进浙江。此时,道光皇帝却躲在圆明园因心体疲惫、焦虑万分,正急需同仁堂送去的药品为他镇惊安神,消除烦闷。从七月到九月,同仁堂按御药房的要求,向圆明园药房供给茯苓、当归等药材一百七十多味,共二百多斤。同仁堂的药能治道光皇帝的病,道光皇帝却拿不出对付外国入侵的良策。第二年,他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供奉御药的另一种方式,叫作“遴选药味”。史有记载,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八日,同仁堂来了两位御药房的官员,一位是掌稿笔帖式廷璜,另一位是副库掌德祥。他们对其他药物都不感兴趣,只看鹿茸。大查柜就叫伙计把上好鹿茸都拿来,请两位官员挑选。不想他们看过后,竟埋怨起来:“你们这差是怎么当的?平日里就要你们备齐各种药味,尤其是参茸之类的名贵药材,说不定宫里什么时候就要。现在,我们要的东西连你们同仁堂都没有,辜负了两宫皇太后和皇上对你们的恩泽,也害得我们没法子交差了。”

大查柜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好说:“不知宫里需要什么样的鹿茸,我们可以去找。”

此言一出,两位官员更生气了:“到哪儿去找?谁不知道四月和七月才是锯茸的时候,这会儿是十一月,哪里去找?欺侮我们不懂行是不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