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供奉御药同仁堂(12)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这天,乐张氏突然接到了一个意外的喜讯,皇上恩准,把本来应当充抵官债的房基地和药库里的药,仍发还乐家,以便乐家能够东山再起。乐张氏还来不及高兴,又有人来告诉她,皇上下令贴出告示招商,招愿意出资的人,和同仁堂一起供奉御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招商引资”。后来,果然有个最理想的人选愿意出资,扶助同仁堂供奉御药,此人就是第一代异姓药商张世基。此后直到清朝政府被推翻,供奉御药停止,都是张世基的后代充当药商,其中有记载的就有八位,他们是:张大镛、张登云、张洪、张志云、张景云、张濬、张荣。

至于张世基为什么会投资扶助同仁堂,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张世基和乐家是世交。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世基本人就是御药房的官员,而且是乐张氏的生父。女儿遇到难处,父亲当然不能坐视;亲家遭了难,岂能不出援手?张世基的身份又是宫廷和乐家都能信得过的人物,充当药商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当然,从表面看,同仁堂这次又靠了皇家的扶持才逃过一劫。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同仁堂一贯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以“济世养生”为第一要务,使得皇家已经离不开它了。

这两件事也可看作是清王朝实行“破产保护”的实例,只是那时没有相关法律遵循,完全是依据皇帝的好恶,凭借皇家的特权来实行。

由此可见,同仁堂一方面常常被朝廷拖欠着药银;另一方面,又凭着自家的信誉和皇家的特权,享受着其他店铺不可能得到的优惠。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此,供奉御药给同仁堂带来的好处,远大于被宫廷拖欠药银、压低药价所带来的弊端。

不知是乐家祖上的高瞻远瞩,还是无意中造成,有了“供奉御药”的特权,也就在自己的头上悬了一把剑,把自己逼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境。那个无头布衣小人的故事就是告诉乐家传人,必须以生命保证产品的质量,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质量即生命”!不注重质量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无法承受的,也许这种“质量意识”的教育方法近于恐怖,但确实有效。乐家后来家大业大,乐平泉的四个儿子后来分成了“四大房”,他们之间也曾经发生过分庭抗礼、另立别号等让老一辈心寒的事,但从未见以次充好、制贩假药的丑闻,其中也有这种“质量教育”的结果。

第三节 优质优价称雄南北药市

高进高出引领东西客商

中药材的交易市场向来有“四大药都”的说法,同仁堂在南北药市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主要是同仁堂的进货量大,质量要求高,信誉好,而因为“供奉御药”,享有皇家特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药都”祁州,现为河北省安国县,是北方最大的药市。传说东汉名臣,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宿”之一邳彤,曾任曲阳太守,封灵寿侯,死后葬祁州南关。此人能文能武,精通医理,济世救人,被百姓尊为“药王”。北宋时在祁州南关建起了“药王庙”,因为老百姓常到此进香,便逐渐形成了庙会,以后又由庙会逐渐形成了药材的集市。清道光年间,药业大盛,全国各路药商,纷纷云集祁州,甚至有东南亚的客商远道而来,进行药材买卖。自此,祁州以药都名扬天下,每年两次开市,时间都很长,称“天下第一药都”,列为“四大药都”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